晉商老照片
走西口,是與闖關東、下南洋一道,被列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
山西人走西口的時間,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前後持續了將近三百年左右。
走西口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於是人口外遷。另一種情況是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走西口這個現象,實際上就是中國移民的一個部分。
最初的西口,位於山西、內蒙交界處的右玉縣,它實際上是長城上的一道關隘,真正的名字叫殺虎口。在明代時,為了防止蒙古騎兵南下,這裡曾駐紮了大量軍隊。如果我們站在整個中國的角度打量山西,就會發現,山西北鄰蒙古草原,南邊緊挨著中原腹地,是連通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之間最短的一條通道。清朝皇室入關之前,在制定他們經略中原的戰略時,就把山西作為必須控制的地區之一。
清兵一入關,順治皇帝馬上召見了當時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又是請客,又是送禮,最終還把這些商人編入了由內務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順治皇帝超規格的禮遇,為清朝後幾任的統治者換來了極大的回報。雍正十五年,朝廷調集九省大軍,平定青海叛亂。清軍進入草原深處之後,由於補給線過長,軍糧供應發生困難。正當朝廷上上下下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叫範毓賓的山西商人站出來說「這件事就交給我做吧!」範毓賓的爺爺,恰恰就是參加過順治皇帝賜宴的八位商人之一。
一個國家都很難做成的事,一個商人做起來可能就更加艱難。有一次,範毓賓運往前線的13萬擔軍糧被叛軍劫走,他幾乎變賣所有家產,湊足144萬兩白銀,買糧補運。范家以「毀家抒難」的做法,贏得了朝廷的信任和賞識,作為回報,朝廷慷慨地把與西北遊牧民族貿易的特權交給了范家。這一下對範毓賓家族來說,稱得上是天大的商機獲取,因為在此之前,朝廷是嚴禁漢人進入草原和牧民進行貿易的。走西口的路就這樣被打通了。
山西人走西口發財之後就為自己修造房子,現在它們被作為晉商財富的象徵。其實這些院落的第一代主人,在走西口之前,幾乎全是一些在家鄉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喬家大院,這裡過去曾住著山西最有名的一戶大商人。他們的商號主要開在內蒙古的包頭市。鼎盛時期,他們幾乎壟斷了包頭的一切貿易經營活動。而喬家由寒酸貧困通往大財大富的發展道路,就是由先祖喬貴發走西口開始的。在當時,山西有很多像喬貴發這樣的窮漢,他們窮困的原因並非因為懶惰、而是因為山西的自然條件實在太惡劣。山西不但土地貧瘠,而且自然災害頻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時間裏,山西全省性的災害就達一百多次,平均三年一次。一方水土,不足以養活一方人時,山西人就只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