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三年總書記胡錦濤和溫家寶先後被任命為主席和總理,"胡溫體制"形成。有人認定"胡溫元年" 帶來"胡溫新政",中國會從"富人和權力時代"轉型到"公正、憲政、人本和多元"的和諧社會。
胡錦濤和溫家寶
在民主國家,通常最受愛戴的政府也只能執政八年。今天已經踏入2010年,胡溫體制七年走來,我們也可以作一下盤點了。
社會不穩定
過去十來年,群體性事件持續飄升;過去短短數月裡,強制搬遷引發數起自焚。中共建國六十週年閱兵大慶和經濟領域裡大規模的國進民退,凸顯了國家權力的惡性膨脹。2009年聖誕節,中國政府對《零八憲章》起草人之一劉曉波博士以言治罪,宣判長達十一年的刑期,強化打壓憲政主義和多元主義。
諸多跡象表明,中國繼續滑向失敗國家,以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名思想家其中多位預測中國今年最可能出現社會動亂。所謂"胡溫新政"已成"胡溫折騰"。
經濟上的怪狀
胡溫利用團派幹部工於宣傳作秀的特長,力圖打造"親民、愛國"的品牌。中國作為美國外債的最大持有國成為了"大國崛起"的標誌;作為世界上接受外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被說成是"前途美好"的例證。
如果我們認識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是四萬多億美元,外資從未超過該總量的6%;而中國購買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國債達七千多億美元;還用五千多億美元購買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份。資本在中國的大出小進怎麼又成了"大國崛起"的標誌呢?
剛去世的諾貝爾獎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一個原理,生產要素會從豐裕的國家流向稀缺的國家。中國和美國相比,前者勞力豐裕、資本稀缺,後者正好相反。為了追求更高的回報,資本應從美國流向中國,移民則從中國流向美國。
奇怪的是,中國政府把大量的資本投入美國的債務市場,形成了世界經濟史上一大怪現狀:一個尚在奔小康的窮國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籌集資本。
照理說,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力資源和潛在的市場,只要它們與資本結合,就可以創造就業、提升生產率、帶動消費、促進發展。但資本大量流出中國民間,對國內的創業、尤其是中小私營企業(例如"夫妻老婆店") 無疑是抽薪斷水。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資本進一步稀缺為外資追求高回報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因此,在中國國家資本流向華盛頓的同時,華爾街的私人資本湧入了中國,並在過去的十年間獲得兩位數的增長。中國資本使華盛頓得利、中國市場使華爾街暴發、中國價格使美國消費者暴殄。
與此同時,中國的基層銀行系統無力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四大銀行系統大量裁員,農村合作社信貸體系破產,民營企業家缺少創業啟動資金,基層(尤其是農村)就業和消費雙雙不足,基層政府深陷財政危機。中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於對外出口和外資引入,卻與國內就業和民眾消費脫節。對於一個高舉"愛國主義"和 "民族主義"、高唱"以民為本"和"中國特色"的政府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嘲諷。
胡溫的倒退
在鄧小平"強人時代"和江澤民"常人時代"後,善良的人們期盼"溫弱"的胡溫會更多施展"軟實力",執政作風會有更多的溫柔。
出人意料的是,扛著毛、鄧、江、胡的畫像、踏著毛澤東思想方陣,胡溫領著中國又回到了華國鋒時代的平庸和僵化、毛澤東時代的仇外和暴虐。
對此,我們可以有圓滿的解釋:鄧小平面對一個尚未發育的公民社會,自信他有能力推動自由化而又不至走到民主化。所以,中國社會在強人下的八十年代看到了自由化。
相反,由於公民社會的長足進展,胡溫極度懼怕自由化會給民主化製造機會,導致專制政權垮臺。所以他們反而向法西斯主義退縮,強化對公民社會的鉗制。劉曉波的嚴判遵循的就是這一邏輯。
胡溫體制還會照此邏輯,繼續深化對運動的絞殺、擴大對自由派的鎮壓。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中國財政滑坡的背景下,如此"折騰"只會進一步激化政權與民眾的衝突,消耗政府更多的資源,增加突發事件的變數,催化派系的權力爭鬥,深化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危機。
"胡溫折騰"還會折騰掉許多人對現有體制殘存的希望,折騰掉許多人對中國的友善和敬意,最可怕的是,它會折騰掉中國平和漸進的民主轉型機會。
作者簡歷
夏明, 紐約城市大學(斯德頓島學院)政治學教授。 曾任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國思想庫伍德羅·威爾遜中心、新家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著有: 《二元發展型國家: 中國轉型的發展戰略和制度安排》 (The Dual Developmental State, 2000年) 和《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與治理:走向網路治理模式》(The People's Congresses and Governance in China: Toward a Network Mode of Governance, 2008)兩專著。是HBO記錄片《劫後天府淚縱橫》製片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