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眼下對繼續實施刺激計畫的擔心,主要源自通貨膨脹和財政壓力兩個方面。所以,積極財政政策所增加的支出,要更多用於社會保障,這其實也是利用此非常時期,迅速補上多年的欠賬。而經常預算的結構調整,也勢在必行。貨幣政策,須改變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事實上的歧視性待遇。同時,資本市場也應多向富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傾斜。
在國內熱烈討論「中國何時退出經濟刺激計畫」的當口,本月6日閉幕的西方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決定繼續執行經濟刺激計畫。理由是七國集團經濟雖然有漸趨穩固的跡象,但是,尚未「站穩腳跟」。至少從增長看,中國的情況顯然好於G7,但這卻不足以構成中國率先退出刺激政策的依據。很多事情,外國人看不懂,我們自己心裏應該清楚。
的確,在全球各大經濟體中,中國率先復甦。但是,這幾乎全是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的功勞。積極財政政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沒有出現「擠出效應」,而財政政策最終有效,卻取決於是否能「四兩撥千斤」,也就是以此帶動民間投資的規模會如何。現在我們離這個目的,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一個例證就是,就業狀況沒有根本好轉,特別是民營經濟部門。
產能過剩和失業率不降,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當然是出口的急劇萎縮。美國的失業率依然維持在10%的「心理底線」附近。雖然白宮實質上奉行的是自由貿易政策,但國內的政治壓力,也讓歐巴馬政府不得不妥協,而美國人在金融危機後的增加儲蓄的壓力,也讓他們必須改變過度消費、依賴進口的老毛病。適度擴張製造業,至少是維持某些製造業,既可以緩解失業之壓力,又可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因此,若是按照效率的要求,通用汽車早該破產了,但白宮不會任由通用汽車破產。美國多位經濟學家已精闢地指出,汽車不是美國夢,美國夢是通過製造有競爭力,或者能賣出去的產品來實現的。通用汽車不再提供工作崗位,產品也不再有競爭力,保留通用,實屬無益。歐巴馬政府照舊救助通用,實在是為了照顧「民眾的情緒」。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中美最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貿易爭端背後的原因。
因為去年同期下降太厲害,所以,中國的出口,雖然已開始正增長,但期望能回覆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恐怕就是奢望了。
產能過剩的更深層原因,則是經濟結構不能適應金融危機之後的全新變局,也就是國內居民消費嚴重不足。中國家庭消費佔GDP比重,在上世紀80年代平均略高於50%,但其後便一路下滑,90年代降到了46%,2005年達到38%,目前約為35%,而2007年美國家庭消費佔GDP的比例為72%。美國72%的比重顯然過高,且不能維持,但我們的問題卻相反。以筆者之見,50%的比重,是起碼的。
消費不張,不只是由於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因為80年代,免費的保障體系已不復存在,但是消費率比今天卻高得多。最根本的原因是,與經濟快速增長相反,居民收入多年處於徘徊狀態,特別是9億多農民。當外部需求比較強勁時,國民收入分配的這種傾斜弊端,尚處於隱蔽狀態,當外部需求撤去,問題的嚴峻性就暴露無遺了。從這個意義上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長期增長,具有很好的警示意義。
但是,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政府職能、所有制結構、財政民主進程等多種要素共同決定的,具有穩態的特性,要改變,肯定得觸動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只能採取漸進的策略,需要假以時日。所以,希望居民消費填補上外需留下的空缺,在短期也是一種幻想。
因此,退出經濟刺激政策,中國經濟的增長就會出現難堪的局面,這是我們當前不能承受之重。
說到國人眼下對繼續實施刺激計畫的擔心,主要源自通貨膨脹和財政壓力兩個方面。
通脹論者認為,中國再次發生嚴重通貨膨脹,將是經由資產價格膨脹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傳導的。去年股市火爆,樓價飆升,似乎印證了這個說法。可今年以來的滬深股市表現,幾乎是世界最差的,新股破發頻現說明,股市的上漲,是容易抑制的。而樓市的上漲,也並非正常市場需求的刺激,制度性因素至為關鍵,也因此,無論是土地、稅收還是貨幣政策,都可以控制樓市的節奏。進入新年以後,各地樓市的沉寂,就是明證。總之,資產價格的泡沫,正在得到擠壓。通脹的這個傳導機制,可能不復存在了。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以及主要國家金融監管的加強和國際協調,也令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路下行,其傳導作用,也在弱化和消失。剩下的實體經濟,過剩將繼續。通脹的壓力雖然存在,但並不足過分憂慮。
最近希臘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嚴重打擊了復甦中的歐洲經濟,讓歐盟內部憂心忡忡。但中國的情形與希臘並無可比性。中國刺激計畫主要用內債,何況又有充足的外匯儲備。所以,中國的債務佔GDP的比例,雖然因為刺激幾乎有所提高,但遠在安全邊際之內。
我們要改進的,筆者認為,是刺激計畫的結構。積極財政政策所增加的支出,要更多用於社會保障,這樣做,一方面不會影響民間投資和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此非常時期,迅速補上多年的欠賬。同時,經常預算的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這種調整一旦到位,財政刺激計畫就可放心退出。貨幣政策,最要緊的,是改變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事實上的歧視性待遇。同時,資本市場也要多向中小企業傾斜。新近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討論,引發了市場對於停止發行新股的擔憂。因為大型企業上市已接近尾聲,所以,若停發新股,對於最具有創新獲利前景的中小企業最不利。中國經濟的長期可靠增長,有賴於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新股不能停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