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訊】中共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召開之際,11個省市13家報紙3月1號罕見地發表共同社論,批評戶籍制度違反憲法,是製造城鄉差距的根源和滋生腐敗的溫床,提請兩會加快戶籍改革進度。
而中宣部下達禁令,對媒體一系列議題設立禁區,迫使國內許多網站紛紛刪除共同社論,發起共同社論的北京《經濟觀察報》高層受到整肅,社長兼總編輯遭嚴重警告,副總編輯受記過處分,而負責起草該份社論的副主編則被解雇。其他參與媒體高層同時受到警告。
包括廣東《南方都市報》、陝西《華商報》、河南《大河報》、《安徽商報》等13家報紙,3月1號發表共同社論指出,戶籍制度造成了城市居民與農民、城市居民之間地位的不平等,制約了中國公民的自由遷徙,導致夫妻被迫兩地分居,年老的父母無法與子女團聚,孩子無法獲得良好教育。
社論指出,中國受戶籍制度之苦已久,這個誕生於計畫經濟時代、不合時宜存在數十年的弊政,至今仍然困擾著廣大民眾。在很多城市,戶口成了被買賣的對象,有權者可以以此徇私。
前中國經濟體改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程曉農對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說:「中國的戶籍制度,實際上是在1959年三年大飢荒之後,政府為了避免城市的糧食和副食品供應更進一步的緊張及農村大量的飢餓人口逃離農村,湧入城市想要謀生,為了避免這一點,政府開始實行嚴格的戶籍管制。」
他指出,實際上在1957年以前,中國農民基本上是可以自由進城的,中國歷代歷朝從來沒有實行過這樣的制度。中共的戶籍制度是歧視政策。
程曉農博士說:「它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中國十幾億人口當中,出現了有將近7到8億所謂的‘賤民’,就是他們的社會身份和本人的經濟身份方面是一個下等公民。」
這篇共同社論敦促有關部委盡快廢除在1958年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取代戶籍制度,直到最終將它徹底廢除。
北京政治觀察人士認為,這篇共同社論濃厚的非官方色彩,加上十分罕見的施壓姿態,在中共建政以來從來沒有過,可以說是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原《中國青年》雜誌社會版主編凌滄洲對自由亞洲電臺說:社論的內容特別在兩會期間較為敏感,當局擔心失去控制媒體的權力。他說:「13家聯合社論這種方式,是當局不太認可的,覺得這超出他們控制的範疇,擔心引起連鎖反應。」
據瞭解,這篇社論由北京《經濟觀察報》發起,得到11個省市13家報紙以及新浪網、鳳凰網和經濟觀察網的響應。其他媒體和門戶網站競相轉載,網上網下民眾熱議一片。但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少數網站外,這篇社論在許多網站上都被刪除了。
中宣部下發禁令,對13家媒體聯合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新聞不炒作、不推薦。13家媒體老總及所屬的省委宣傳部門都被訓話,有部分媒體更收到上級的文件通知,禁止在兩會期間採訪及報導有關戶籍新聞,如果違反會立即查辨,記者亦會被革職。
13家報紙共同社論發表後,各地農民及支持者聯合發出一封呼籲信,發起聯合簽名行動,指出戶籍制度造成了中國民眾的人為制度等級分隔,敦請兩會代表提出議案,無條件從形式上將全國的戶籍統一。
而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戶籍改革隻字未提,僅淡淡以「我們要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變為城鎮居民,也要讓農民有一個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帶過。
中國體改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業良表示,十年前已傳出將來廢除戶籍制改為戶籍登記制,唱了很多年的高調,到現在都沒有落實。現在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感覺差距太大了。
對大陸許多城市的「外地人」而言,工作、結婚、銀行開戶等,都需要戶籍證明和身份證,沒有戶籍就是黑戶,限制了進城的人口原應享受到的住房、生育、社會保障和交通等大量福利。
農民工到城市謀生一輩子,到頭來還是農民,等將來退休後,每個月領取的社保基金只有人民幣55元,擁有城市戶籍的職工則有1100元,其他像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學,除非父母自願多付一筆「贊助費」給學校,否則入學沒門,等栽培好的子女好不容易畢業後,也卡在戶籍出身問題而無法在城市順利就業。
實際上,1958年實施迄今的「戶口登記條例」與今年鬧出的民工荒,以及大陸普遍重視的收入分配調整、社會保障、增加就業與城鎮規劃等問題都有密切相關。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城鄉收入差距達到1978年以來的最大水平。去年城鎮人均收入為17175元人民幣,農村地區為5153元,城鄉收入比例是3.3比1。
官方英文《中國日報》報導說,目前中國農村居民人口高達9億人。除了城鄉差距之外,內地和沿海地區收入差距同步擴大。報導引述政府專家的話說,這樣的差距對「社會穩定構成嚴重的威脅」。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