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創下有史以來的最大商業賄賂罰單13億美元罰金。Getty Images
近年來,跨國公司輪番登上中國商業賄賂榜單。中國民間經濟分析機構安邦集團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一直呈上升趨勢。
CCI案
2009年7月,美國控制閥門生產商Control Components Inc. 承認向中國國有企業行賄,受賄方有中石油、中國石油物資裝備公司、東方電氣、中海油、華潤電力等多家重量級國有企業。CCI最後被美國相關機構處以1,820萬美元的罰款。
西門子案
2008年底,德國電信工程業巨頭西門子公司(Siemens)同意支付大約13億美元罰金,以了結困擾兩年多的賄賂案,創下有史以來的最大商業賄賂罰單。西門子遭遇如此重罰的原因是:在2003到2007年間,它向5家中國國有醫院行賄2,340萬美元,與此同時,它還通過賄賂中國官員,獲得價值10億美元的地鐵工程和華南地區兩個總價值約為8.38億美元的電力高壓傳輸線項目。
IBM案
2006年11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判決書稱,在2002到2003年之間,IBM高階主管通過中間人的安排,多次與原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恩照會面。IBM以「服務費」的名義,將22.5萬美元匯入中間人在香港匯豐銀行的帳戶,之後轉交張恩照作為報酬。
德普案
2005年5月,美國司法部披露,全球最大的診斷設備生產商德普公司(Diagnostic Products)的天津子公司,從1991年開始的11年裡,向中國國有醫院行賄162.3萬美元現金,以換取這些醫院的訂單,德普公司從中賺取了200萬美元。美國相關機構以違反「反商業賄賂法」處以德普479萬美元罰金。
朗訊案
2004年4月,朗訊(Lucent)被爆在過去3年間為近千人次的中國官員、電信運營商高階主管出資「訪問」美國,並以「參觀工廠,接受培訓」為由安排前往夏威夷、拉斯維加斯、大峽谷、迪士尼樂園和紐約等地的行程,朗訊為此出資超過千萬美元。案發後,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重罰朗訊250萬美元。
外企在中國的囚徒困境
除此之外,還有「摩根史丹利案」、「麥肯錫案」、「家樂福案」、「沃爾瑪案」等等,這些案例都突顯了跨國公司在中國商業賄賂上的囚徒困境:不行賄可能失去市場,行賄則面臨法律監管。
跨國公司競相加入中國商業賄賂陣營,一是因為當前中國對違規者、違法者採取「選擇性失明」的做法。比如在美國司法部高調對朗訊的罪責懲罰時,究竟是哪些中國電信企業的哪些高階主管收受了朗訊的好處?幾年來民眾所獲悉的情況語焉不詳。
二是由於在中國商界,人脈關係決定企業生存。西方企業公平、公開的商業規則與商業倫理在這裡拿不到市場發言權,跨國公司也得「入鄉隨俗」。任何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首先面臨的是如何平衡商業倫理與海外市場競爭力的選擇。如果遠離商業賄賂,企業就可能失去市場;如果同流合污,就會背叛商業倫理。對於一些「利益為先」的跨國公司來說,最後只能選擇後者。
三是中國壟斷特權的存在。在中國壟斷行業和政府嚴格管制的行業中,從業人員掌控的壟斷資源很多。在缺乏監督的環境中,手握行政審批權、資源分配權、管理權等公權的人員成為商業賄賂的對象,而急於開拓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就成為行賄者。
然而,一時的利益是否代表長遠的利益?喪失了商業道德的商人,是否將面臨世人的唾棄?
行賄對象:高官和國企
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行賄對象主要是高層官員和國有企業。這幾年在國(企)進民(企)退的浪潮中,國有企業無論是在政策上還是在項目上都有絕大的控制力和決定權。所以,跨國企業對中國的行賄就不限於政府官員,還包括有實權的國有企業。
跨國企業對中國資源控制權的移動,對中國國情的把握,已經非常熟悉。正因為如此,跨國企業行賄對象的轉移本身反映了中國國有企業行政化、權力化的程度在加深。難怪有人在評價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企業改革時說:「我們原先把一個官變成一個商,現在又把商變成一個官。」
其實,也有越來越多「入境隨俗」的外商正漸漸覺醒。行賄不僅要面對道德良心的譴責以及法律的制裁,事實上在中國複雜的政治環境下,也無法真正保證拿到想要的利益。
《看》雜誌訂閱網站http://www.wa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