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忠烈祠原為日本神社,社務所門前有一座銅馬,象徵向神社獻馬作為神的坐騎。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針對散落在臺灣各地的日本殖民時期神社發表文章寫道:
一座建築,有時象徵統治者的意志,有時述說改朝換代的故事,有時突顯權力起落的荒謬反差,在臺灣,「神社」就是最好的例證。日據時代遺留的兩百多座神社,而今有的變成忠烈祠、有的化身為大飯店,臺中公園甚至只剩下「鳥居」,躺在地上變成觀光遺蹟。
戰前戰後 開山神社一再改建
「神社」是日本祭祀傳統宗教神道的場所,也是「政教合一」的精神象徵。臺灣最早神社是1897年的臺南市開山神社。臺南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詹伯望表示,「該址原本是清廷為了政治籠絡,奉祀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因日本政府也尊崇鄭氏,將該地改建為神社」,正殿等建築還是保留中國風,只有拜殿是日式房舍。
戰後,白崇禧先將開山神社的鳥居改為牌坊,加上青天白日徽章,題字「忠肝義膽」;後來,國民政府為紀念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又將老舊的福州式建物拆除殆盡,改成中國北方式水泥建築。2004年,臺南市議會還爆發是否該拆除建物上國民黨徽的爭議。
日本政府當年在臺灣各地廣建神社,就連玉山峰頂,都有一座小小的「新高山神社」,1966年變成於右任銅像。二次戰後初期,許多日本神社仍被保留下來,大多作為忠烈祠之用。
三級古蹟桃園神社 保存最完整
1972年臺日「斷交」後,臺當局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蹟要點」,日本神社才被大規模拆除。
在這波神社拆除風潮中,桃園神社是唯一被完整保存的神社。桃園縣為了保存歷史文化,在忠烈祠之外,還成立地方文化館。文化館執行長、作家東年指出, 「桃園忠烈祠不太像其它日本神社,它融入大量中國式的斗拱、屋頂等等,顯現中國文化和美學對日本的影響」。1994年,這座歷劫餘生的神社被核定為三級古蹟,也是桃園縣十大古蹟之一。
然而,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最知名的神社,應屬劍潭山上的臺灣神社,它屬於位階最高的「官幣大社」,當年也是民間出遊的熱門景點。
1944年,一架客機墜毀於此,臺灣神社幾乎付之一炬。戰後,臺灣神社鳥居的一部分賣給三峽祖師廟,彫刻成正殿龍柱;原址則先蓋為「臺灣大飯店」,1952年蔣宋美齡的「臺灣省敦睦聯誼會」接手,才擴建為今天的圓山大飯店。
劍潭臺灣神社 圓山大飯店前身
從臺灣第一神社變身為國際觀光大飯店,圓山老員工見證了另一種政治權力的轉移。服務近40年的王萬指出,「當年,只要華隆紡織翁明昌董事長一來,就有三百元的小費!」在那個時代,能到圓山飯店的本地消費者,不是達官顯要,就是富商巨賈。
現任圓山飯店副總經理的王萬說,他1968年進入圓山工作時,月薪1750元,而他在一般公司擔任技工的父親,一個月只有950元,「我幾乎未曾將薪水從銀行領出來,因為光是小費就比薪水多」,王萬指出,當年要進入圓山飯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介紹人,並經過嚴格的身家調查,才能參加面試。
圓山飯店近年曆經興衰冷暖,日前甚至引爆上空秀話題;從威權時代的政商象徵,淪為辛苦經營的老飯店,再度反映了時代變化下權力起落的冷酷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