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指儒家傳統的經典著作。從西漢到清代,有十三種儒家文獻漸次取得「經」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經」。
最初儒家的經典為「六經」,就是孔子所說的「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皮錫瑞《經學歷史》中說:「經學開闢時代,斷自孔子刪定《六經》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孔子出而有經之名。《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 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 也。」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孔子始明言經。
孔子把自己之前的重要典籍作為「經」,以闡揚儒家思想,但孔子並沒有以「經」命名這些典籍。「孔子以前未嘗有六經,孔子亦未嘗造六經。」(錢穆《國學概論》)
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於學官。
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
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
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並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 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部註疏的書名、卷數、註疏者及阮本校勘者如下:
⑴:《周易正義》一○卷,【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李銳校。
⑵:《尚書正義》二○卷,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 徐養原校。
⑶:《毛詩正義》七○卷,【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 顧廣圻校
⑷:《周禮註疏》四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臧庸校。
⑸:《儀禮註疏》五○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徐養原校。
⑹:《禮記正義》六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傳正義》六○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嚴傑校。
⑻:《春秋公羊傳註疏》二八卷,【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穀梁傳註疏》二○卷,【晉】範寧注,【唐】楊士勛疏,【清】李銳校。
⑽:《論語註疏》二○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孫同元校。
⑾:《孝經註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爾雅註疏》一○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孟子註疏》十四卷,【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清】李銳校。
儒家文化在中國古代居於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歷代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通過科舉考試等方式強化其地位,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瞭解和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
来源:國學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