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7日,在吉爾吉斯首都比許凱克暴動中節節敗退的武裝警察。Getty Images
位於中亞的吉爾吉斯共和國於4月7日發生流血暴動並導致巴基耶夫(Kurmanbek Bakiyev)政權垮臺。此一情勢的發展,將牽動中、美、俄三國中亞勢力的消長,並左右阿富汗局勢,進而引發全球關注。
傳言中「李白故鄉」的前蘇聯共和國吉爾吉斯的首都比許凱克(Bishkek),4月7日發生暴動的導火線,起因於反對派民眾不滿總統巴基耶夫政權的貪污腐敗以及日趨高漲的物價而走上街頭,最終與安全部隊爆發嚴重衝突。在造成84人死亡後,群情激憤的群眾攻進政府大樓,迫使總統巴基耶夫搭乘小型飛機倉皇逃往南部支持他的勢力大本營,總理烏塞諾夫(Daniyar Usenov)8日簽署辭職書,將政權交給反對陣營。反對派組成的臨時政府表示,巴基耶夫已經不再享有總統豁免權,並且呼籲他立即自首。
事件發生後,國際上雖有不同的看法,但出人意料的是,毫無往昔對此類事件的撻伐之聲。
天意無人譴 利益各自盤算
俄羅斯總理普京立即與臨時政府領導人歐坦貝耶娃(Roza Otunbayeva)對話表示,將對吉爾吉斯人民提供經常且穩定的人道援助,並支持臨時政府的政策。而俄羅斯為了確保俄國在當地吉坎特空軍基地的安全,並於8日派了兩個空降兵連進入吉爾吉斯,同時還極力慫恿吉國臨時政府關閉美軍基地。
美國則在第一時間要求吉爾吉斯臨時政府維持美國續駐吉爾吉斯空軍基地馬納斯的承諾。美方雖未立即承認臨時政府的合法性,僅表示停止流血衝突與自製,但也無譴責意味。美國國務卿希拉蕊10日更明確表示,如果能夠保留美國在馬納斯機場的空軍基地的話,華盛頓準備承認吉爾吉斯新政府。
至於最關注民主體制運作的歐盟體系,除敦促盡快地讓政治重返民主軌道和憲政秩序外,對於臨時政府只表示這代表著吉爾吉斯「正進入一個新時代」,並願意提供人道援助。
而中國對於這次情勢發展的關注則是鴨子划水,不遑多讓。中國內部鷹派甚至呼籲當局藉由「上海合作組織」(由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六國組成的國際組織)名義對吉爾吉斯進行干預。
這樣的國際氛圍倒也不難理解。分析指出,這除了說明西方國家默認這個獨裁惡質體制改朝換代的天意外,實質上紛雜的中亞國際關係也是關鍵。分析表示,吉爾吉斯位於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和中國中間,位處中亞要衝。對俄羅斯而言,吉爾吉斯向來被視為俄羅斯的後花園,也是中、俄之間重要緩衝地帶。由於位居古絲路之要道,向為中國西北重要出口通路,掌握吉爾吉斯意味著掌握中國西北咽喉。因此,俄羅斯對吉爾吉斯的政軍經營不敢大意,除了一直維持它在當地吉坎特空軍基的運作,並積極運作擴充基地範圍。再加上美國勢力的介入,對於反對派的培植與支持,自不在話下。
西北經濟命脈 中吉相互依存
至於中國方面,則與吉國有兩個重要依存關係。其一是,為了平衡沿海與內陸的經濟建設,中共當局在政策上正將沿海產業有計畫的遷往西北,以期發展其大西北經濟建設計畫,而中亞地區,自當是其重要的經濟產業出口對象,吉爾吉斯正是這個計畫的經貿出口要衝,也是石油、礦產等原物料的重要進口通道。規劃中的中吉烏鐵路(連接中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更成為中國西北經貿出口順暢與否的關鍵保證。
另一個關係則是,吉爾吉斯與新疆有長達1,100公里的國界,是新疆分離主義的大本營,因此,吉爾吉斯的政局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北京當局打擊新疆分離主義者的布局。中共當局對吉爾吉斯的援助向來不手軟,無論是巴基耶夫或是反對派陣營,中共一視同仁,兩邊押寶。
對西方而言,2001年紐約911事件後,美國勢力以反恐為名,在俄羅斯的同意下進入中亞,利用吉爾吉斯的馬納斯空軍基地進行阿富汗戰爭的整補作業。當年以美、歐為主的西方聯盟得以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就是得力於該基地的運補行動。然而,阿富汗戰事隨後陷入泥淖,而不同伊拉克戰爭的是,這場戰役對歐洲國家而言是一場人道之戰,也因此,馬納斯空軍基地的重要性對歐美自然也就與日俱增。然而,美、俄關係隨後惡化,俄羅斯反手利用這個美國十分需要的基地作為與華盛頓談判的籌碼,這個令西方鞭長莫及的吉國政治形勢,也就成為美歐關注的焦點。
週旋三國 等距外交
2005年發生在吉爾吉斯的鬱金香革命,讓美國支持的巴基耶夫打著反貪的名號,推翻了被視為貪腐的阿卡耶夫政權,也讓美方順利取得繼續租用基地的權利。巴基耶夫也開始了中、美、俄三國等距外交策略。
為不得罪俄羅斯,除繼續允許俄羅斯使用境內空軍基地外,並擴大俄國的使用區域,向俄示好;同意美國繼續進駐馬納斯空軍基地對阿富汗進行整補,拉攏西方社會;在「上海合作組織」基礎上與中國保持友好,擴大經貿合作,吉爾吉斯成為中、美、俄三方貿易額度最大的國家。而在去年,巴基耶夫更是食髓知味,玩弄兩面手法。先是聲稱關閉美國空軍駐地基地,俄羅斯則在巴基耶夫聲明同日宣布,向吉提供總額20億美元貸款和1.5億美元無償援助,免除吉1.8億美元債務,還要在吉境內建設一座耗資17億美元的水電站。然而在資金到位後,巴基耶夫在美方提高租金2倍的條件下,以每年1.5億美元資金續租與美。俄羅斯吃了大悶虧,並與巴基耶夫政權交惡。這次的暴動,普京第一時間即出面撇清與俄羅斯無涉,就是擔心國際因上述因素而起誤會。
新領導:嘆美國未助民主改革
分析指出,夾雜在中、美、俄三強之間,巴基耶夫的外交手法並無太多可議之處。對吉爾吉斯而言,「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日子並不好受,要能週旋其間找出一條不失國格的活路並不容易。巴基耶夫對吉國的貢獻並非全無,引入美國勢力所帶來的三國等距外交效益,並不全然只是實質的經援,其中還有外國勢力的平衡、長期的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自由化與民主化的訊息交流,以及走出內陸迎向更多國際視野的高度。
對於昔日視吉國為自家後院的俄羅斯,無論對吉國當權派或反對派,都無法放下戒心,畢竟喬治亞的殷鑒不遠。美國的介入,吉爾吉斯正好藉之平衡俄國的政軍干預。而對中國的經貿發展,可以藉由大西北經濟開發計畫,成為中國在中亞的重要轉運中心,發輾轉口貿易,猶如早期香港的代工地位。最重要的是,吉爾吉斯可以藉由美國這個傳統的海洋勢力大國,將國際觸角深入太平洋沿岸國家尋找新的發展契機,並藉此獲得更多政治制度或是人權議題上的民主自由訊息。
從臨時政府領導人歐坦貝耶娃對美國此番表現一席語重心長的談話中,可以一窺吉國人民的心聲:「在過去的日子裡,美國來到吉國本應協助建設民主,但卻‘用手摀住了嘴’,為的只是想擁有基地。而在吉國人民最悲慘的日子裡,人民沒有得到美國的任何支援,更沒有聽到任何同情的話語。」
對於民主的渴望,反對派的心情一同於當初鬱金香革命的情懷,身處中、俄夾縫中,想藉由西方勢力的介入,成為民主制度的保證。這就像東歐國家紛紛加入歐盟甚或北約組織,以求避免再度遭受昔日共產遺毒的危害,維持得來不易的民主果實是同一個道理。歐坦貝耶娃的一席話,道盡吉國人民的心聲與滄桑。百姓當家,擺脫強國的桎梏,才是全民所期待。
新政府:流血衝突絕不寬貸
分析指出,巴基耶夫執政多年,並沒有為國家帶來民主和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專擅而日趨獨裁的作風,埋下日後失敗的種子。然而維持美國基地的運作,可以算是巴基耶夫對吉國的貢獻。歐坦貝耶娃的臨時政府自明白這個道理,順勢而為地繼續維持,方能於三方之間獲取吉國最大的政經利益。
巴基耶夫在逃亡多日之後,首度在13日表示,只有在他和家人的安全獲得保證的情況下,他才願意辭去總統的職務。
不過吉爾吉斯臨時政府領導人歐坦貝耶娃14日已正式表示,遭到罷黜的總統巴基耶夫必須為日前的流血事件接受審判。在接見來自美國和俄羅斯的代表,並且獲得支持之後,對如何處理巴基耶夫,歐坦貝耶娃展現出不妥協的態度。她對到訪的美國助理國務卿佈雷克表示,巴基耶夫造成流血事件,已經逾越了總統豁免權的限制,他必須接受審判。
《看》雜誌訂閱網站http://www.wa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