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新作《無人區》再次「黃了」,上映日期無限推遲。廣電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老同志趙葆華說「影片裡沒有英雄淨是壞蛋,違背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由於廣電總局審片委員會歷來作風神秘,能夠確切透露「幹掉」一部片子的理由,也算難能可貴。對於這樣的理由,暫不論能不能站得住腳。先來看「審片委員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它的成員來自何方,它自身又是如何運作的。
審片委員會隸屬國家廣電總局,執掌著中國大陸上映的所有電影的生殺大權。也就是說,一部電影只有通過審片委員會的審查,被認為適合播放,才會投放院線。如果被認為不合格、不適宜播放的電影,則被駁回修改、重新剪輯,或者直接被槍斃。
據內部人士透露,審片委員會成員僅36人,背景來自各行各業,如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老牌電影導演、全國婦聯宣傳部文化處處長、大學教授、國家宗教事務局辦公廳綜合信息處處長等。這36人審核電影能否上映的標準主要涉及意識形態與官方政策基調。具體的標準則是廣電總局的「十類禁止九類應刪」,羅列如下:
十類禁止
(一) 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的;
(二) 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
(三) 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或者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的;
(四)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
(五) 宣揚邪教、迷信的;
(六) 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
(七) 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 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
(九) 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
(十) 有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的。
電影技術質量應當符合國家標準。
九類應刪剪
(一)曲解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嚴重違背歷史史實;曲解他國歷史,不尊重他國文明和風俗習慣;貶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重要歷史人物形象;篡改中外名著及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的;
(二)惡意貶損人民軍隊、武裝警察、公安和司法形象的;
(三)夾雜淫穢色情和庸俗低級內容,展現淫亂、強姦、賣淫、嫖娼、性行為、性變態、同性戀、自慰等情節及男女性器官等其他隱秘部位;夾雜骯髒低俗的台詞、歌曲、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等;
(四)夾雜凶殺、暴力、恐怖、鬼怪、靈異等內容,顛倒真假、善惡、美醜的價值取向,混淆正義與非正義的基本性質;刻意表現違法犯罪囂張氣焰,具體展示犯罪行為細節,暴露特殊偵查手段;有強烈刺激性的凶殺、血腥、暴力、吸毒、賭博等情節;有虐待俘虜、刑訊逼供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等情節;有過度驚嚇恐怖的畫面、台詞、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
(五)宣揚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刻意渲染、誇大民族愚昧落後或社會陰暗面的;
(六)鼓吹宗教極端主義,挑起各宗教、教派之間,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傷害群眾感情的;
(七)宣揚破壞生態環境,虐待動物,捕殺、食用國家保護類動物的;
(八)過分表現酗酒、吸菸及其他陋習的;
(九)有違相關法律、法規精神的。
如果看得足夠仔細,你會發現,十類禁止標準,只有一條針對影片的技術和質量問題,其它全部是針對影片的思想和內容的。至於九類應刪減的,範圍之廣幾乎涉及電影的方方面面,從拍攝內容、對象,到拍攝手法、影片價值觀,甚至音樂、台詞均會管到。「十類禁止九類應刪」與其說是明確的審片標準,不如說是一個模糊的綱領性文件,具體執行完全看個人發揮。這便是審查制度的荒誕之處,即沒有人知道應該按什麼標準來審查。因此,如果一部電影需要被禁播,理由總是會找到的,而且很充分。
稍微列舉一下90年代未通過審查的片子,包括《十七歲的單車》(2001)《鬼子來了》(2000年),《蘇州河》(2000年),《過年回家》(1999年),《東宮、西宮》(1996年), 《活著》(1994年),《藍風箏》(1993年),《北京雜種》(1993年) 等。
再來看未通過審查的原因,部分如下:
《十七歲的單車》被禁理由是「如果看過影片就會覺得這部作品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表現的就是年輕人對現實的看法和生活經歷,基調是灰色的,立意上也有問題。」
《鬼子來了》被禁理由是「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比較有意思的還有賈樟柯講述小人物命運的三部曲,《站臺》、《小武》、《任逍遙》,均未通過審查。
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整理出所有被審片會禁止的影片就會發現,整個9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電影,幾乎全部未通過審查。這樣的審片委員會,其工作的標準和價值衡量方式就很讓人質疑。製片人方勵曾在接受採訪時無奈的說,審片委員會成員都是中國老一輩的電影藝術家,他們普遍年事已高,在觀念和審美上都與當今的觀眾和年輕人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距離……導演是年輕的導演,目標的觀眾也是年輕的觀眾,結果一幫老頭老太太來審這個電影,讓老人家來決定年輕觀眾應該看什麼樣的電影。
對於這樣的審查團隊,你會覺得不可思議麼。但它的確有自己的工作邏輯,那就是嚴格維護「十類禁止九類應刪」,對於能刪的盡量刪,對於不怎麼對味的盡量禁。對於色彩黯淡、不積極向上的盡量改,對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要指導改正。36位老人,儼然是中國13億電影觀眾、龐大的電影工業與不變的國家利益保護者,他們按照指示條款與階級鬥爭時代的審查精神,一板一眼,不慌不忙的完成本職工作。他們也許從來不想觀眾想看什麼,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觀眾,並自認能代表中國所有觀眾的品味。
如果你追問他們,藝術品價值如何檢查、又怎樣判斷?那肯定毫無答案。因為藝術價值的判斷不是他們的專長,許多時候也不是他們能理解的,就像《站臺》,在他們眼裡就是一部基調灰暗,價值觀頹廢的片子,他們絲毫不感到這是一代人的時代生活印記。
因此,《無人區》被認為「為了藝術極致,不惜違背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其實這還不是主要的失誤,最重要的失誤是丟失了藝術家的一份社會責任」,就毫不讓人奇怪。他們絲毫沒有看到中國導演的創造力,看到一種新的電影風格的成型與成熟,只是考慮到「教育、教育、責任、責任」,導演需要負擔什麼責任呢?觀眾又需要多少教育呢?對於一個普通的觀眾,他花錢進影院,看了一部好看的電影,這還不夠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