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左一)和中國留學生一起包餃子
耶魯大學有關負責人和中國留學生在交談
董璠(左一)在外國同學家裡參加萬聖節聚會
每一位海外學子在求學路上都有著自己酸甜苦辣的經歷,他們承受著學業繁重的壓力,品嚐過在異國他鄉生活的艱辛,也曾游弋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當然更享受過超越自己的成就感。我們採訪了幾位海外學子,有的剛出國不久,有的已在國外學有所成。他們的專業方向不同,有的學習自然科學,有的學習社會科學。我們記錄了他們成長經歷中的一些片段,希望對尚未完全適應國外學習生活和即將出國的學子有所借鑒。
來德國的中國學生在國內最好能學足800學時,而且也不要因為語言障礙而自卑,只有努力學習和大膽交流,語言才會越學越好。
努力學習克服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往往是留學生剛走出國門時遇到的最大問題,特別是對於在國內沒有打下良好語言基礎的人更是如此,語言障礙不僅會影響到專業學習,也關係到學子是否能快速地融入當地社會。現就讀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企業經濟一年級的鄭瑩對此深有體會,由於她在國內只學了200學時的德語,來到德國才算開始正式學德語,剛開始的時候根本就聽不懂語言班的課程。鄭瑩說,來到德國以後和老師同學交流特別吃力,只能拚命地學習,花了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和精力才趕上來。她建議,來德國的中國學生在國內最好能學足800學時,而且也不要因為語言障礙而自卑,只有努力學習和大膽交流,語言才會越學越好。
去年9月到法國,現在是法國里昂第三大學文學文化學院研究生二年級的李家林同樣對克服語言障礙有自己的感觸。他在國內學的就是法語專業,屬於「科班」 出身。但是畢竟和法國人交流與在國內和學法語的老師和同學交流不是一回事,初來乍到時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他說:「法國人對法語的熱愛是出了名的,有些人甚至不願意講英語。所以有簡單的法語基礎是法國之行的關鍵之一,在法國不懂法語很有可能被較為冷漠地對待。」他的一個朋友就因法語不好而沒能入住其所在的公寓,原因很簡單:房東不喜歡和不懂法語的人交流。李家林說,如果一個外國人會講些法語,交流的過程將會是十分愉快而順利的,這將成為融入法國社會的一把金鑰匙。
不要被一次兩次的跟不上嚇倒,其實中國學生的視角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只要發揮這個特點,很容易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積極心態適應專業差異
除了語言障礙,留學生學習的壓力還來自於專業方面。由於國內一些專業的教學情況與國外不一樣,這種差異尤其體現在一些社會科學專業,這使得一些留學生開始不太適應。
董璠是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雙碩士,現在是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學博士一年級學生。「當我毅然選擇放棄清華英語採編專業的研究生學習,遠赴英國開始我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生活的時候,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輕鬆優越的生活戛然而止了。」——這是她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寫的留學日記的引子。在英國的第一年,她把初次出國的辛酸和挑戰都體會了一遍,但她覺得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國內國外新聞傳播學研究上的差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傳播學原隸屬於社會學系,一上來就要求學生評論經典傳播學理論,「可是對於本科在國內學新聞的我來說,連這些理論都不熟悉,談何評論?」因此董璠剛去的時候很多專業的東西要重新開始學,有看不完的閱讀書目和寫不完的論文。「晦澀難懂的理論排山倒海地襲來,圖書館很快成了我真正的寢室,剛開始興致勃勃要周遊歐洲的計畫只能推遲」。但是經過幾個月堅持多看多學,她就完全可以融入到學習環境中了。董璠來到美國攻讀博士之後,雖然學習上不會那麼吃力,但專業上也同樣面臨著一些新的情況,比如美國傳播學的很多課程是直接和工作掛鉤的。「我覺得國內的新聞傳播學和美國不太接軌,所以剛來美國的同學會有些不適應,」她說, 「但是不要被一次兩次的跟不上嚇倒,其實中國學生的視角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只要發揮這個特點,很容易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回顧自己的求學經歷,董璠坦言自己有時也會彷徨,但是她認為只有在這種時刻給你巨大壓力的環境裡,才會讓你發現自己的潛能是無限的。在她看來,培養面對困境時的心態比學到的知識更有價值。
隨著慢慢地摸索,後來他們的廚藝都大有長進,還經常組織小區裡的其他中國留學生聚餐包餃子,現在回想起當初的生活,王岩說,學子們在出國前最好能學會做一些基本的飯菜。
自己動手解決「吃飯」問題
除了學習壓力,海外學子面臨的另外一個困境就是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的不同。很多學子在國內的時候就是「在校吃慣食堂,在家不下廚房」的讀書郎,根本不會做飯。但是出國後,他們發現國外的飲食消費水平一般都很高,而且自己也不習慣國外的飲食。
鄭瑩出國前從來沒有下過廚房,所以對做飯是一竅不通。在德國還曾經鬧出個笑話:她用鋼絲球洗電飯鍋,結果把塗層都洗掉了,後來才知道要先用水泡軟了再洗。剛開始她跟很多中國學生一樣,只會做一些最簡單的菜,比如炒雞蛋、番茄炒蛋、番茄蛋湯。幸好有一些中國留學生的網站,會在美食版上貼簡單的中餐菜譜,鄭瑩就照著菜譜慢慢地學著做,「現在餵飽自己是沒問題」,她笑著說。留學人員王岩博士畢業於吉林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去年10月份來到美國喬治亞大學一個研究室進行項目合作。他也吃不習慣校園裡的西餐,於是只能自己做。開始時室友和他都不會,在鍋裡倒上油,油熱了就放進洗好的菜,再加上醬油、鹽等調料,加點水,把鍋蓋蓋上,熟了為止,還美其名曰「燉炒菜」。一個山東來的留學生要展示一下自己做麵食的廚藝,結果出鍋的「饅頭」差點沒把他們幾個的門牙磕掉,原來他只是在家裡看父母做過,自己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當然,隨著慢慢地摸索,後來他們的廚藝都大有長進,還經常組織小區裡的其他中國留學生聚餐包餃子,現在回想起當初的生活,王岩說,學子們在出國前最好能學會做一些基本的飯菜。
中國學生多受東方文化影響,性格內斂,不太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這就需要他們在出國後多參加社會實踐,以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開放的思維突破文化差異
對比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海外學子面臨的具更深層次的差異性問題,是東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間的不同。中國學生多受東方文化影響,性格內斂,不太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這就需要他們在出國後多參加社會實踐,以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董昭陽,對這點就深有感受。 2006年 9月她到美國,發現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只有很快融入美國在競爭中互較短長的文化氛圍,才能領略其精髓。
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體現在行為方式上。李家林告訴筆者,法國非常注重禮節,行止往來中都有道謝和道歉的用語被掛在口頭,但另一方面,法國人又樂於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表情達意,並不婉轉含蓄,這就與中國習慣的「猶抱琵琶」式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別。這需要中國留學生體會、適應,與他們融洽地生活。
但是逐漸適應文化的差異後,中國留學生一些獨特的優勢就能凸顯出來。董璠的留學經歷在外人看來無疑是很順利的,她認為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中,都要用開放的心態勇敢地去嘗試。有一次,她選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社會學教授的課,很多人都說像他這種泰斗級人物是不給學生寫推薦信的,而且都不敢接近他,但是董璠覺得應該試一試,於是主動去找他談話,結果還沒等董璠提出,教授就主動問起她將來的發展計畫。後來他們定下「君子協定」,如果董璠的論文寫得好,教授就幫她寫推薦信。「兩週後,我把寫完的前9頁給他看,他很滿意地說,不用等了,現在就可以寫了。」
来源:洛杉磯華人資訊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