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世界遺產」在中國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有學者認為,在中共政府「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短視邏輯下,「世界文化遺產」變成了一塊金字招牌,它帶來的並不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珍惜,而更多的是追名逐利的商機。
目前,中國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38處,包括文化遺產20處,總數上僅次於西班牙和義大利,排名第三。
當寂寂無名的山西平遙古城、雲南麗江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平遙旅遊收入從每年18萬元升高到500多萬元,麗江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3.44億元,佔了麗江國民生產總值的50%。從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熱潮,就席捲中國各大名勝古蹟。
據說,今年中國已列入申報清單的多達100多處。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各類遺產一國一年只能申報一個,換言之,全部申報完就要百年之久。
據 《中國青年報》報導,中國在5年前引入「非遺」概念,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就有將近87萬項,成為擁有世界級「非遺」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不過,在過去 20年間,中國民間小戲種從386種減少到目前的200多種。一位文物保護專家痛心地表示,「非遺」保護熱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遺」消失最快的20 年。
《北京之春》雜誌總編胡平認為,中國各地爭著申請所謂的文化遺產,還是著眼於商業,給自己本地區打知名度來招攬旅遊客。
胡 平:「這段時間關於古代名人的出生地啊,誰誰誰的墳在甚麼地方也爭吵得不可開交。你都可以看得出來,其實對古人情況的關心還不如說用這種方式來炒自己。因 為現在各地他們為了開發經濟,對旅遊都很重視,對本地的知名度都非常在意。現在它做出爭先恐後搞繼承文化遺產,我想這層因素恐怕更重要得多。」
近幾年來,由於名人背後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中國各省地方政府之間為爭名人爭得面紅耳赤。從李自成墓到曹操墓,從李白故里之爭到趙雲故里之爭,最近連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學中的「大淫賊」西門慶的故鄉也引發了山東、安徽兩省三地的爭奪大戰。一代大儒朱熹的故鄉居然在兩省四地。
網友譏諷:「古人若地下有知,當於九泉之下罵曰:竟敢借祖宗生財!」
前《中國海洋報》記者,杭州的自由撰稿人昝愛宗認為,地方政府花人力、財力申請文化遺產專案,是在亂用納稅人的錢。
昝愛宗:「你有錢還不如改變民生。你可以給福利院、低收入家庭或者做點貢獻,比如全民醫保、農村人看病難你這個問題來解決。光做些面子上的事情,總感覺你是 在忽悠老百姓。因為這面子是對老百姓沒有益處,你弄那麼多財產之類的,你可以這樣想,如果老百姓餓得沒飯吃,沒錢看病,那你這個國家對老百姓來講有甚麼意 義呢?」
胡平指出,文化遺產的本身的內涵就在它的文化上,而不是藉著文化的名義去搞商業,去搞經濟。這才是中國目前在文化遺產問題的一個關鍵問題。
来源:新唐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