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鮮分裂以來,兩國經濟制度徹底不同。走向自由市場經濟的南韓,早已擠身亞洲四小龍;而始終貫徹社會主義的北朝鮮,不僅常因糧食不足,需要國際外援,近年來面臨美日強國的制裁,經貿發展舉步維艱,但北朝鮮對外訊息封閉,外界對這個國家的狀況,相當陌生。這集「鉅變東北亞,北朝鮮經濟實境」,我們嘗試用鏡頭來述說北朝鮮的經貿發展。
朝鮮半島分隔南北之後,北朝鮮面積比南韓大,但人口不到南韓的一半,2010年平均國民所得在只有南韓的1/16。鏡頭轉到北朝鮮平壤國際機場,這裡最多每天兩架國際班機進出。機場班機數量只能呈現人流和物流現況。北朝鮮土地80%是山地,潔淨的山、林、水,是一大資源,但平地只佔20%,主要種植水稻、玉米,每年政府政府以每公斤160塊錢朝幣向農民收購農糧,再以每公斤24塊錢低價發放百姓,但農收無法自給自足,還得仰賴從中國進口。
鏡頭前,大大標語「偉大領導者金正日同志萬歲」底下的淡水魚池,是由地方郡裡政府所主持的飼養魚池,魚產量已足夠配發、百姓人人吃得到魚。在休息站,容易看到販賣給觀光客的人蔘、靈芝等山產,但其實產量和總銷售額不多,排不上國家主要收入來源。北朝鮮沒有經濟個體戶,全都是國營企業。妙香山集團經營的香菸、尤其是啤酒,在寡佔市場中,市佔率第一,國際間也小有知名度。
北朝鮮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服務業其次,鐵礦是出口利器,也是國防軍事工業自主的一大利基。在國家計畫經濟之下,人口最多的平壤,設有平壤火力發電廠、紡織廠、紡織機械場等大型工廠;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成衣廠、養豬、養雞廠,以及肉類加工廠。北朝鮮並非不想打開對外經貿。透過南韓現代集團參與經營,2000 年起,南北朝鮮實施「陽光政策」,漸次推展交流,除了金剛山旅遊、南北鐵公路連結之外,最受矚目的就是開城工業特區。
開城離南韓首爾只有 70公里,租稅優惠之外,北朝鮮高中學歷以上的素質高人力、語言相同好溝通、加上一個月60美元不到的工資,只有南韓的1/10,都是優勢。原本預期從衣鞋類中小企業、漸次推展到機械、電子電器,乃至資訊通信高科技。但2008年商業出身的李明博上任後,冷卻南北關係,2010年天安艦事件,更使得雙邊關係雪上加霜。面臨美國為首的長期經濟制裁,北朝鮮仗恃核武,強勢回應,但對外經貿拓展更是寸步難行,也因此更加倚賴中俄友邦,就在7月中,美韓軍演的的前一星期,還有來自中國瀋陽的考察團。
近來北朝鮮分別提升中俄邊境的「羅先市」,放寬外國企業入駐條件;規劃鴨綠江上、鄰近中國丹東的威化島和黃金坪為自由貿易區。而中國則在2010年4 月起,啟動對北朝鮮的團體觀光。至於,臺灣發展對北朝鮮關係,則起始於中國和南韓關係正常化的同時,並於90年代,達到關係最高潮。但北朝鮮更誘人的天然資源,以及亞洲最廉價人力的條件,都因美國的反對而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