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今年八月一日獲准在北京大學演講,受到廣泛關注。龍應臺的演講題為《我們的「中國夢」》,是應「南方週末」之約而以「中國夢」為題而發言的。龍應臺在演講中介紹了一九四九之後,臺灣人、尤其是外省籍臺灣人的「中國夢」的破滅與轉折。
對於龍應臺此次演講,眾多媒體注意到演講者不少直接大膽的表述,一些論點直指中國大陸政治文化中的敏感問題。比如龍應臺詳細介紹臺灣 1979年《美麗島》事件,而正是這一事件標誌著臺灣政治反對派的成熟,而最終推倒了國民黨在臺灣的專制統治。龍應臺藉機呼籲中國共產黨當局容納政治異議人士,從臺灣經驗出發,傳播自由民主理念。通過對蔣介石政權在臺灣長期經營的國民黨愛國主義教育的描述,龍應臺也希望就此顛覆共產黨的愛國主義教育,將在中國大陸看作至高無上的愛國教育重新定位。相對於國民黨的愛國主義,共產黨的愛國主義也無非是一黨之意識形態教育而已。從政治多元出發,一黨即是一黨,既不能代表其他黨派,更不能將黨混同於國家和故土。
龍應臺也沒有忘記言論自由和人權。她聲言:「正因為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的權利、比如言論的自由,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絕不退讓的。」
龍應臺是否主張統一?
從政治角度解讀龍應臺的演講,意義甚為鮮明。但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解讀龍應臺的演講,比如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解讀。從臺灣的政治光譜上看,龍應臺屬於藍營,原則上講是不主張臺灣獨立的。從龍應臺的演講來看,也得不出她主張台獨的結論。但是,她是否主張統一呢?在演講中,她沒有直接表達其立場。但字裡行間,龍應臺的主張卻可圈可點。
在演講結束前,龍應臺講了這樣一段話:「請相信我,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請不要跟我談「大國崛起」,請不要跟我談「血濃於水」,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因為自信,所以開闊,因為開闊,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此段話可以看作是龍應臺的中國觀。她沒有講她是否會同意統一於這樣一個中國的懷抱中,但至少,這是她認同的中國,是她夢想的中國。那是一個開闊的、包容的中國。
血濃於水與天下主義
龍應臺表示,她不在乎「大國崛起」,如果這種大國崛起只是軍事、經濟的成就和政治的專制。這樣的崛起,將會是災難的到來。也許,我們可以將這一視角看成是臺灣的視角,是從少數族群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崛起。然而,正是這一視角值得重視,因為這裡提出的是一個大國何以獲得各個不同族群的認同的關鍵。龍應臺幾次提到所謂「血濃於水」,並幾次否定了這一概念。受過中國文化教育的人恐怕都能夠體會「血濃於水」的意涵,但可能很少人會真正深究「血」字的份量,更不會將這一成語同種族聯繫起來考慮。最近傳播甚廣的《劉亞洲中將的西部論》中提到了臺灣和其他族群。他說:「臺灣與大陸同種同族同文化,即使出了問題,將來也會回來。新疆和西藏是多民族,一旦出去,回來的可能性甚微。」這裡的同種同族同文化是對「血濃於水」的恰當註腳。相對於其他族群,臺灣人的血管裡流著同樣的漢族的血。不同的是,劉亞洲在此看到了種族的重要性,而龍應臺強調的則是文明,是價值。換言之,通過對「血濃於水」的否定,龍應臺正在超越族群觀。
不過,值得提出的是,龍應臺在演講中以大量篇幅談到她的「中國夢」的價值基座,談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價值系統,如:「禮義廉恥」。她表示,「就是這個價值系統,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撐起一個「中華大夢」。」同狹隘的種族或族群觀念相比,中國傳統的儒家價值有著普世指向,也即是儒家文化中的「天下主義」 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說,龍應臺通過「天下主義」的橋樑,走上了現代普世價值的大路。因為龍應臺今天的「中國夢」是以普世價值為基座的。
来源:法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