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CPI同比上漲3.5%,環比上漲了0.2個百分點,不僅創下年內的新高,更是成為22個月以來的最高點。
對於這個數據,官方依舊表現出了一貫的輕鬆和自信,將CPI的上漲歸結於翹尾因素和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從結構來看,翹尾因素貢獻了1.7%,新增的漲價因素,主要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特別是食品價格全面上漲導致:糧食同比上漲12%,鮮菜同比上漲19.2%,肉禽也上漲了,豬肉價格環比上漲了9%,鮮菜上漲了7.7%,蛋上漲了8.3%,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對新漲價的因素貢獻了70%左右。
官方的判斷是,由於翹尾因素在遞減,而農產品上漲因為季節性在逐漸的消除,所以,年內物價上漲的壓力並不大,完成物價控制的既定目標還是很有可能的。
這樣的解釋,在7月份CPI達到3.3%的時候官方也解釋過,不過CPI依舊在8月份創造了新高;繼續這樣的邏輯,如果物價真的如官方所言,誘因都是翹尾或者季節性的短期因素所致,當然不足畏懼,官方做此輕描淡寫的解釋,無非是告訴大家,既然是季節性因素,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是時間,沒有必要動用更具殺傷力的貨幣政策工具。
官方的這種解釋,在一些學者中也得到了互相的印證,頗有一些專家認為,由於推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的最主要因素是農產品,隨著季節性因素的減弱,加之今年糧食供應充足,整個物價在8月份將達到年內的高點,第四季度會呈現逐步回落的態勢,因此,沒有必要動用加息的利器。
諸如此類的樂觀言論,其實在中國每一次通脹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聽到太多太多。每一次價格上漲,農產品推給糧食,糧食推給蔬菜,蔬菜推給雞蛋,雞蛋又推給豬肉,豬肉推給天氣和季節,最終的結論是不會引發通脹,但歷史證明,這種樂觀往往背離了物價的本質和真相。既然糧食供應充足,為什麼依然上漲12%,豬肉、蔬菜、雞蛋更是沒有絲毫走低的跡象,發改委花大力氣抑制的小宗農產品炒作,按下了葫蘆起來瓢。很顯然,農產品上漲的背後,不僅有病蟲害作怪,更有貨幣的推力。
8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5452億元,同比多增了1348億元,超過了市場的預期,使得前8個月完成貨幣投放5.7萬億,貨幣供應相當充足。同時,短期存款利率依舊處在2.25%的低位,從2月份開始進入負利率時代,如果仔細分析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其週期和貨幣政策進入負利率之後相吻合,和季節並沒有多少關聯,在負利率的情況下,儲蓄的貶值導致錢尋找出口,這都成了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以8月份為例,在整個8月份的物價結構中,翹尾佔的比例不到50%,而在7月份,翹尾貢獻了三分之二的物價上漲,筆者認為,恰恰是這麼一個結構性的變化,可能成為年內,甚至明年初,物價快速上漲的一個信號和拐點。
在這種情況下,管理通脹,預防物價向惡性通脹發展的手段之一,當然離不開貨幣政策,不管如何,利率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會一直倒掛下去。目前反對加息者的理由無非三點:一是農產品價格並非需求推動,而是季節性因素導致,加息改變不了目前物價的走勢;二是認為宏觀經濟本身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加息對宏觀經濟的復甦不利;三是認為在歐美都實行低利率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貿然加息,熱錢必將湧入,讓政策的選擇更加複雜。
事實上,筆者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加息不會給宏觀政策造成麻煩,反而能夠使目前複雜的態勢簡單明朗化,這個時間窗口不僅不應該躲躲閃閃,而是應該主動抓住:其一,目前宏觀經濟的整體表現恰恰良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9%,比7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實現了今年以來工業增速連續下滑後的首次反彈,進出口依舊強勁,而固定資產投資和居民消費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第三季度GDP增長達到9.5%左右沒有任何懸念;其二,負利率導致居民財富縮水的同時,也助漲了資產價格泡沫,房地產新政出臺5月之久,成效乏善可陳,和負利率情況下,人們的投資心理不無關係,而資產價格泡沫如果不果斷治理,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心頭大患;其三,對於中國的物價走勢,不能鼠目寸光,就看眼前,就物價的長期走勢看,即使今年能夠完成控制目標,明年的走勢依然不樂觀,貨幣氾濫,人力成本的上漲,農產品又一輪的季節性上漲週期,明年可能是通脹最嚴峻的時刻;其四,不管加不加息,只要中國有外貿盈餘,熱錢都會賭人民幣升值而進入,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其五,在加息的問題上,我們不能看歐美,因為歐美依然深陷衰退的泥潭,而我們經濟增長態勢良好,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別人得了痔瘡,我們總不能和自己好好的屁股過不去吧。
諱言加息,關鍵還是一個利益分配的問題,是讓民眾承擔復甦的成本,還是政府來承擔,很顯然,我們的政府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但這種選擇本身無疑非常短視,讓民眾財富縮水的同時,高漲的房價和惡性通脹將使得未來的形勢更加複雜。如果現在選擇加息,不僅可以為明年的物價形勢走壞提前布局和預防,而且可以給頑固的房價致命一擊,也可以舒緩民眾對財富縮水的焦慮,一石三鳥,有百利而無大害的選擇,卻顧左右而言它,簡簡單單的問題,從此複雜到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