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由共產黨領導一切。既然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有制」變成了「國家所有制」,而國家又是共產黨執政的,所以「公有制」在本質上變成了「共產黨所有制」, 即共產黨的「集團私有制」!全民的東西就是國家的東西,國家的東西就是共產黨的東西!全民的東西由國家來代表,而國家又由共產黨來代表!共產黨可以直接佔 有、使用、支配、處置全民的資財,國庫的東西就是共產黨的東西,可任意開支、消費、並供養它自己的軍隊!所以,共產黨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政黨!西方國家的政黨競選尚須靠企業贊助,但共產黨直接掌握國庫,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共產黨的政府不僅具有管理社會的職能,而且又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和經營者;共產黨 也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政黨、一個政治組織存在,而且是控制全國經濟命脈、操縱全體人民生活、決定每一個人命運的最高主宰!於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運行必須 服從於共產黨集團的利益需要,共產黨以政治鬥爭的手段、政治運作的機制來駕馭、操縱經濟的運轉,從而使經濟運行常常脫離、甚至違背經濟自身的客觀規律,發生嚴重的變形與扭曲!這種由共產黨操縱一切、領導一切的政治、經濟體制,只要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生變化,或者掌握國有企業決策權和經營權的負責人 在個人道德品格上出現蛻化變質,那麼,「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有企業,隨時隨地可以變成資本主義的私有企業或官僚資本企業!
這一切,馬克思在寫作 《資本論》時是萬萬不曾想到的,恐怕他早在九泉之下也後悔莫及了,竟然不小心使「公有制」的概念掉進了一個邏輯陷阱中!那可是關係到一切受剝削、受壓迫的 勞苦大眾能否徹底解放、徹底消除貧富對立的最重要的經濟範疇啊!一時粗心大意,鑄成千古遺恨,太對不住無產階級各位父老鄉親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馬克思雖然沒有說清楚「公有制」的人格代表,但也沒有讓「國家」(政府)來代表呀?更沒有要共產黨來代表呀!儘管馬克思沒有具體闡明公有制的人格代表,但「公有制」是針對「私有制」而言的,它的本意是要讓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勞動者相分離,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剝奪資產階級的私有制,讓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直接結合起來。這是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真實內涵,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本意!凡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就應該準確領會、並緊緊抓住他的這一精神實質!但共產黨卻自說自話把「公有制」變成「國家所有制」、變成「共產黨所有制」,硬在生產資料與勞動者之間插進「國家」(政府)、插進「共 產黨」(黨委),自稱國家「代表」勞動者、共產黨「代表」勞動者,結果把本應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直接結合變成了間接結合!那麼,共產黨真的能夠永遠「代表」勞動者嗎?如果共產黨變質了還能「代表」勞動者嗎?這到底是馬克思錯了呢?還是共產黨根本就沒有按馬克思主義辦事!共產黨擅自把「公有制」搞成「國家 所有制」、搞成「共產黨集團私有制」,這到底是「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還是篡改、歪曲、修正、背叛了馬克思主義?
打著「公有制」旗號的國有 企業剝削剩餘價值,是通過蛻變成官僚資本企業,被那些官僚資本企業的經營者無償瓜分、佔有的。國有企業與官僚資本企業僅隔一步之遙,稍跨一步,性質就變 了。國有企業蛻變為官僚資本企業是一種動態資本主義的過程形態。就是說,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的方式,除了承包、租賃形式以外,主要不是 從利潤中拿走的,那樣會犯貪污罪。他們用隱蔽的形式來侵佔剩餘價值,是通過「成本最大化」方式,用公款吃喝、公款旅遊消費、公款買房買車私人享用、故意設 備原材料「高」價進來、產品「低」價出去,從中拿回扣、承包給私人拿回扣、吃裡扒外、監守自盜……等等,打著「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旗號,用各種方法和手段 來增大企業成本、減少利潤,故意搞虧損、搞垮它,然後MBO(經營者低價收購本企業),肆無忌憚地無償佔有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由於這種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剝 削勞動者的形式,不像私人企業的老闆是固定的,國有企業的官僚經營者(老闆)是流動的,先是張三來當廠長經理,干一時期、撈了一把走人;又換個李四來干一 段、撈了一把,又走了;再來王五、趙六……直到企業破產、工人下崗失業。而官僚經營者本人的任職也是流動的,前幾年在A企業干、撈了一把;這幾年在B企業 干、又撈了一把;過幾年再去C企業、D企業干……再撈一把走人。無論從企業,還是經營者,兩個方面對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剝削都是處在流動的動態過程! 所以,這就叫做「動態資本主義」。如果真有「中國特色」,那麼,國有企業的動態剝削方式才是真正的中國特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