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打「匯率戰爭」? (圖)

發表:2010-10-09 13: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現在是否已經到了與中國打一場匯率戰爭的時候?答案似乎越來越傾向於是肯定的。攻擊中國匯率政策的政治及經濟理由越來越充分。這種觀點無疑令人深感不安。但我已不再認為,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

我們必須回答下面四個問題。中國是「匯率操縱國」嗎?如果是,此事的影響大不大?我們可以合理地要求中國採取哪些措施?最後,其它國家能否在附帶傷害有限的前提下,改變中國的政策?

第一個問題最容易回答。如果決定把本國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都投資於外匯儲備還不算匯率操縱,那什麼才算?此外,通過沖銷此舉造成的貨幣影響,中國政府還阻礙了固定匯率制度的調整機制。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18世紀闡明瞭這一機制(見下表)。

現在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此事的影響大嗎?答案之一是:這是一種保護主義政策。通過壓低人民幣實際匯率,中國為其出口商品及進口替代品的生產提供了補貼。由於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這就必然給世界貿易造成嚴重扭曲。

中國的經常賬戶盈餘決非造成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唯一原因。但以下情況同樣是事實:中國的匯率政策已成為其它國家匯率政策的驅動因素;資本輸入型高收入國家無法有效利用新興國家的過剩儲蓄;資金從窮國淨流入富國完全有悖於常理。

還有,如果美國等高收入國家想擁有更加審慎的家庭部門、並在財政方面更加自律,它們就必須經歷巨大的投資熱潮或轉向經常賬戶盈餘。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它們兩者都需要。

此外,考慮到德國、日本和其它若干高收入國家持續存在的儲蓄盈餘,全球經濟若想恢復穩定增長,作為一個整體,那些遭受重創的高收入國家就必須轉向可觀的經常賬戶盈餘。中國是最具活力、償債能力最強的新興國家,同時擁有全球最大的經常賬戶盈餘。如果所有轉向赤字的抵償性轉變發生在實力弱得多的新興經濟體,那麼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又一輪金融危機。而中國卻可以在近乎毫無風險的情況下,從目前的經常賬戶盈餘向赤字轉化,規模為每年3000億美元。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第三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合理的要求中國採取哪些舉措?調整名義匯率既非不是世界經濟恢復平衡的必要條件,也非充分條件:說它並非必要,是因為通脹抬頭也可引發相對價格的改變;說它並不充分,是因為若想實現再平衡,還必須提高國內消費相對於產出的比率。所以,調整名義匯率充其量只是一套更廣泛必要調整的助推因素之一。

因此,中國政府的可選舉措可能包括:停止干預匯市,停止沖銷干預造成的貨幣影響,把實際國內需求、家庭消費和經常賬戶當作目標。與此同時,中國應要求其它方面——特別是美國——採取互補性行動。

在任何此類討論中,人們都必須化解中方對如下問題的擔心:讓人民幣大幅升值,不僅會損害出口行業,還可能讓中國陷入類似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所遭遇的「失去的十年」。日本當年出現那種局面,主要是該國在1985年後運用貨幣政策來抵消日元升值對淨出口的負面影響所致。中國自然不希望落入同一個陷阱。但正如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加布裡埃爾•斯坦(Gabriel Stein)在6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所主張的,中日兩國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中國當前的高速增長潛力,要比上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大得多,因為日本那時的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已接近美國,而中國現在還不到美國的五分之一;最重要的是,中國有很大潛力提高消費率。就長久提高國內消費率而言,積極信貸擴張可謂一步險棋。若想提高消費率,還必須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但是,這些舉措非常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

這就引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如何誘使或迫使中國改變政策?談判仍是一種存在希望的選擇。20國集團(G20)裡的其餘國家應團結一致,呼籲中國做出改變。但是,如果談判始終不見成果,我們就必須考慮替代方案。進口附加稅是一種可能的選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的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本週在英國《金融時報》呼籲,實施反制性匯率干預;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的丹尼爾•格羅斯(Daniel Gros)則建議資本賬戶互惠:受影響國家可阻止他國購買自己的金融工具,除非後者向它們提供本國金融市場的互惠准入。這個主意還會讓伯格斯滕的計畫變得更為有效。

我認為,干預資本市場的主意,遠比那些涉及反貿易行動的主張更具吸引力——美國眾議院上週提出的就是後一種主意。首先,針對貿易的舉措肯定帶有歧視性:我們沒理由只為改變中國的行為,就對所有進口進行打擊。但此舉幾乎肯定會違反世貿組織(WTO)規則。貿易戰將是非常危險的。相反,堅決要求中國在對資本流入實施嚴格管控之時,停止購買他國債務,則是有的放矢和恰如其分的——最重要的是,這還會推動全球走向市場開放。

有些人擔心,中國停止購買美國國債會引發崩盤。考慮到全球私營部門的巨額財務盈餘以及美元繼續扮演的角色,沒有什麼比這種擔心更不靠譜的了。不過,如果美元因此走軟,那將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

只要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仍扮演全球最大資本輸出國的角色,後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就無法有效運轉。此外,中國為自己購買的「保險」已遠遠超出了「夠用」的程度。奉行一套把中國轉變為淨進口國的政策,既有利於中國人民,也有利於全球其餘地區。現在已經到了「動手」而不只是「動口」的時候。我們亟需採取行動。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華爾街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