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稱呼對方的名與字?(圖)

發表:2010-11-07 21: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連起來稱呼,也是為了表示尊敬。有兩種情況,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種情況是在先秦時期,當名和字連稱時要先字後名。如:

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為「公孫」。

叔梁紇(he),孔子的父親,「紇」是名;「叔梁」是字;姓為「孔」。

孟明視,百裡奚的兒子,「視」是名;「孟明」是字;姓為「百裡」。

西乞術,蹇叔的兒子,「術」是名;「西乞」是字;姓為「蹇」。

白乙丙,蹇叔的兒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為「蹇」。

第二種情況是漢朝以後名字連稱時,先「名」後「字」。如:

「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場德進,東平劉楨公幹……」這是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一段話,提到「建安七子」名字連稱,都是先名後字。

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現代則已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國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生率過高,文化界也有一種觀點建議恢復表字制度。



来源:中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