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作為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穿越時空,經過千年的歷史,依然散發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詩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廣為流傳。從五萬首唐詩中凝練摘選出三百餘首膾炙人口之作,沒有宏大的心胸和氣魄實難完成。
《唐詩三百首》定本後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本,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因為註疏印本較少,讓人讀來不解其意。縱觀多家唐詩註疏,其中以上元陳伯英女史的註疏本最受歡迎。讀了陳伯英的註疏本《唐詩三百首》,才知道作詩不可一字無來歷,讀詩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讀唐詩,都覺得回味無窮,含義深遠。
全書開篇第一首詩就是張九齡的《感遇》。《感遇·一》和《感遇·二》可以說是姊妹篇。《感遇·一》道出了生命本來特性的美好。《感遇·二》則給人一種安於天命,修德為善的精神追求。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古文詩詞,用語皆有根有據,通過用詞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內涵和文學修養。前四句寫丹橘冬天不凋謝,仍然有綠色,寫出了丹橘忍冬耐寒的本性。暗喻作者自己也能夠忍受被貶謫的境遇,而不改變自己的節操品性。「江南丹橘」來自《楚辭》中的典故: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王逸註:橘受天命生於南國。古人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天的安排之中,就連橘生於南國都是受天命而行的,可見「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經深入古人的骨髓中了。「經冬綠」引自李尤的《七嘆》:梁土清塵,盧橘是生。白華綠葉,扶疏冬榮。寫的是盧橘白色的果實,綠色的枝葉,到了冬天依然蔥蘢茂盛。「地氣暖」則引自《周禮·冬官》:橘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曹植《橘賦》:背江洲之暖氣。詩詞中也講述了一些地理知識。「歲寒」引自《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李元操《詠橘》詩:能守歲寒心。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也是暗喻人在危難的時候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節操,所謂「能守歲寒心」也。五、六句表面上希望把丹橘獻給「嘉客」,實際上是在表白自己的忠君之心,奈何阻難深重,無法獻給尊貴的客人,為國盡忠。真乃濟世之良臣也。「嘉客」引自《詩經》:所謂伊人,於焉嘉客。劉楨詩: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採之薦宗廟,可以羞嘉客。暗指皇帝。張九齡是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心胸豁達,通曉命運之理的人。七、八句明顯的表達出作者的達觀心態。「運命」引自李康論: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對於「運」和「命」,古人有清晰的認識。所在國家的太平和混亂,被稱為是「運」,而自身的貧窮和富貴,被稱為「命」。「運」是外界因素,「命」是自身因素。「循環」引自《史記·高祖紀·讚》: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謝靈運詩:四時循環轉,寒暑自相承。即表明國家的穩定與動盪是天理循環運動下產生的。四季的更替也是天理循環的結果。這兩句表明作者對於家國運命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人對於命運的安排只能「遇」,而不能「尋」。隨遇而安,無求而得。能夠保持這種心態,雖處逆境,也不會喪失志氣。最後兩句則是「言志」之語。引自《吳都賦》:椰葉無陰。《韓詩外傳》: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樹桃李」多用來比喻教書育人。如現實中的栽種桃李樹,夏天可以在樹蔭下乘涼,秋天可以吃它的果實。
開元前期,身兼執宰大臣和詩人雙重身份的張說、張九齡都在當時獎拔眾多優秀詩人,使得唐詩的變革和發展得到有力的延續和推進。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二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可以說,他是張說之後又一個既有權位又受人欽慕的文壇宗匠。《感遇·二》既表明自己忠君愛國,不喪志,守節操的品性,也表達了自己願意修德濟世,獎拔後進人才的心境,立意深厚。
讀詩不可不知作者的經歷、德行,結合作者自身的情況,就更能瞭解詩文的內涵。僅僅兩首詩,就讓我們看到一位在窮達進退中依然保持高潔操守的賢臣名相,人們都說生在唐朝是最幸福的,有這樣豁達大度的宰相,人們怎麼會不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