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易》中,天、地、人是三個重要概念。《周易》的哲學思想無不通過由天、地、人三個概念構成的命題表達出來。《說卦傳》更確切表明天、地、人合稱「三才」。三才是最重要的存在,離開此三者則無《易》可言。引言之,三才構成客觀世界的實在內容,人作為認識的主體所能涉及的一切問題,都在三才及其相互關係的包容之中。就這個意義來說,《周易》是一部講天、地、人及其相互關係的書。
當然,天是自然之天,不是滿天神佛的天神;地是自然之地,不是幽幽的地祇;人是社會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上智的人,不是下愚的人。
(甲)噢,天!
《周易》裡的概念,天是至關重要的。天是怎樣形成的?解決了,才能探討《周易》之天人關係諸問題。
天之概念是歷史的產物。在初民眼中,只感到它的巨大威力,和自己由它那裡獲得的恩惠,而不知道它的實質是什麼,我們又應把它叫做什麼。及後,人以農耕為求生的主要方式了,自然界的作用就更加成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了。由此,人們開始追尋它的某些規律,最早的天文乃至曆法活動從此開始。夏民族把一年分為三百六十日,餘下五日叫「過年日」,否則讀詩(詩經)就會讀出一個大頭佛了。
在遙遠的古代,天文與曆法總是緊密經合為一,不能分開。
我們最先見到「火歷」,次及唐堯的陰陽日曆,最後是戰國的四分歷,而天的概念於焉產生了。有了天的概念然後有《易》,這是可以肯定的。
天的主體是什麼?當然太陽便是隨之而來的答案了。所以我們亦可以肯定地說,《易》出不會早於堯,「伏羲畫八卦」只是後人的附麗。在伏羲時代,初民天概念尚未成形;沒有天概念,八卦及六十四封也就無從談起。
(乙)六晝卦為什麼六畫?
《說卦傳》說,「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系辭傳》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這兩段話說得很明白,指明六畫卦之所以為六畫的特定意義。
(丙)天人關係與天地關係
天人關係是古代哲學中的大問題,但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就是天地關係,普遍未受注意。
在《周易》裡,天尊地卑的樸素思想,對後世中國的思想文化影響特深,以至於時至今日尚不能在生活實踐上完全擺脫。
宋儒理學家張載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這個觀點早在《周易》便有了。孔子的觀點與《周易》是一致的,重天的同時更重人,人是認識的對象,更是認識的主體。《周易》看天與人的聯繫,著眼在客觀規律上。認為天的運動有一定的規律性,人的活動也要有一定的規律性;天不是任意而為的,人也不可任意而為。這樣子的「天人合一」,可真是天衣無縫。
《彖傳》豫卦所言「天地之順動」,就是說天地的運動是有一定規律的,永遠如此,絕不違背規律而亂動,所以日月交替,旦暮晦朔,總是準確無誤。人的活動也是有一定規律的,順著規律活動,就會取得成功之鑰。正因人之動是有意識的,不像天地之來得自然,所以有違背與不違背規律的問題。正是為瞭解決主觀意識和行動如何符合客觀規律的問題,我們才有《周易》這部書。
《彖傳》益卦說,「天旋地生」,跟《系辭傳》上的「天尊地卑」理念是一樣的,指明了天地在生成化育萬物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天起決定性作用,而地祇是配合而已。天尊地卑及天旋地生的自然觀,直接導致干健坤順和干始坤成的思想模式,這一模式是《周易》理論思維的重要基點。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