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兩則新聞,讓本就處於風口浪尖的中國央行更受人矚目,央行行長對M2與物價的解讀,讓人擔憂中國未來的流動性壓力是否會更大?
第一則新聞,央行第四季度所做的物價調查顯示,2萬戶被調查城鎮居民的物價滿意度為調查以來(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73.9%的居民對物價不滿意,認為物價過高、難以接受。物價預期是一個超前指標,居民對通脹預期已經超過了2005年以來的物價上漲週期。
第二則新聞,央行行長周小川終於公布了「池子」的答案典型的「池子」是指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包括不同板塊,一部分保證進出口支付使用,一部分供外資企業投資的分紅使用,還有一部分是讓熱錢進入,然後再進行100%對沖,使其在總量上不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兩則新聞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了流動性問題,第一則新聞顯示通脹預期居高不下,第二則新聞則是央行對付流動性的手段。
央行行長的一番話,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你不說倒還好,你一說,我更糊塗了。周小川先生把外匯儲備拆解一番,前兩部分外匯需要使用,不會構成國內的流動性壓力,但最後一部分,放入熱錢進行百分百對沖,說明我國實行以外匯佔款發行基礎貨幣,而後以央票等手段對沖,這種常規武器從來沒有成為降低外儲與流動性壓力的根本辦法。用對沖的辦法,外匯儲備不僅成不了吸納熱錢的「池子」,還會成為基礎貨幣傾向氾濫之源。如果對沖真有用,就不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了。
不管是否發行央票對沖,基礎貨幣的大量增加是不爭的事實。從前瞻的角度看,中國的基礎貨幣發行一旦變革,外匯儲備就不會成為增量貨幣。截至2010年9月份,我國外匯佔款195222.49億元,基礎貨幣是161320.34億元,外匯佔款是基礎貨幣的1.21倍,外匯佔款完全支撐了基礎貨幣的供給。
中國目前的貨幣流動性在歷史高位,處於絕對的貨幣泡沫期。狹義貨幣供應量(M1)一般指流通中的現金(M0)加企業活期存款,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一般是指M1再加上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定期存款、證券保證金。M2可以很快轉變成現實需求,說明未來的物價上漲壓力。
為什麼居民對物價感受如此強烈?是因為未來流動性與購買的需求有增無減,而這與我國數年來M1與M2的增加密切相關。可以說,外匯佔款與熱錢就是始作俑者。周小川先生得意於央行以對沖的手段解決熱錢衝擊,歷史「戰績」慘不忍睹不必提起,從未來的情況看也好不到哪兒去。
首先,從近幾個月的數據看,外匯佔款有增無減,這將使未來貨幣發放的壓力越來越大。其次,M2大升,顯示未來的購買力將十分暢旺,物價仍然存在上行壓力。而中國信用體系還在急劇膨脹,一是銀行間的信用債市場越來越活躍,企業與銀行本身發行的債券數量越來越多,還出現了近似CDS的保險產品。今年10月和11月,已先後推出信用風險緩釋合約和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將來還將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交易、人民幣利率匯率期權、信用掉期等金融衍生產品;二是上市融資創歷史新高,這部分資金從居民手中轉移到了上市公司手中,最後成為上市公司的購買力,不是成為M1就是成為M2。
如果擴張信貸還是央行聽命上級不得已而為之,那麼擴張信用則是央行主動為之的結果,流動性過剩,央行難辭其咎。
此時只有幾種辦法解決流動性,被動的辦法:一是不斷加息遏制通脹或通脹預期,這是以提高資金成本抑制實體經濟中的資金需求,但目前加息處於兩難,地方投融資平臺與信貸大戶難以承受不斷加息的重壓;二是直接用保值貼補的長期國債與定存直接吸引流動性,減少資金量,同時銀行避免擴大信用規模。主動的辦法則是通過發展直接融資市場,使誠信高效企業獲得資金,創造真金白銀的財富,減少泡沫空間。
央行行長這番話的背後,只有人民幣國際化預期是實實在在的,其他都是迷蹤拳。央行舍上述治本之術不用,卻大談外儲對沖,難道是想迷惑對手?別最終迷惑了自己,把自己給繞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