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末連續的房地產調控重拳,顯示政府希望引導資金流入其他市場,為實體經濟發展助力。
僅抑制房價還不足以讓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流入股市,中國的債市與股市缺乏民眾放心投資的基礎。
放心投資需要幾大支柱。
一是貨幣政策的穩定,避免在寬鬆與緊縮之間大起大落,CPI警戒線絕不能輕易突破。這兩年我國貨幣政策在過山車上起起落落,2008年9月以後開始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2010年下半年開始實行嚴厲的緊縮政策。企業與投資者因此失去明確的預期,一年前受到鼓勵的行為,一年後就成為打擊的對象。
央行行長認為以往的寬鬆是拯救經濟所必須的,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現在的緊縮也是拯救經濟所必須,專業人士尤其是掌握決策權的專業人士需要做的判斷是,在特定的經濟情況下鬆緊度究竟如何。很顯然,在2008年上半年對全球與國內的基本經濟形勢判斷是錯誤的,而目前對於經濟的判斷也很難說得上正確。目前物價仍處於上漲週期,央行需要採取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縮政策。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寬鬆問題,原因是民間資金、灰色收入過多,大多數以現金流動,無法控制。按照央行的數據,2010年末,本外幣存款餘額73.34萬億元,同比增長19.8%,全年本外幣存款增加12.14萬億元,同比少增1.10萬億元。從理財產品、信託與債券搶手,就可以看出市場不缺資金,缺的是信心。
目前政府所需要做的是將所有的貨幣納入監管體系,控制廣義貨幣增長速度,否則在緊縮政策下無影無蹤的資金,在寬鬆政策出臺之後會如洪水猛獸般流到各地。
第二個支柱是證券市場的公平。
近日證監會主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自豪的是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對企業的改革、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都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並且表示推行註冊制沒有時間表。總是要求做到水到渠成,這樣才能使改革順利推出。推行註冊制條件不具備、沒有時間表,那麼中國證券市場的退出機制呢?是否依然條件不成熟、沒有時間表?
一萬次投資者教育的效果也不如在創業板推出退市機制,有關方面在創業板推出之時強調創業板的創新、優質與成熟,為「三高」發行推波助瀾,原本強調會在創業板推出的直接退市制,卻遙不可及。監管層如此作為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還是為了保護審批權、為了保護殼資源?
如果強調發審委的重要性,那麼請讓發審委對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負責;如果強調實行市場化,那麼請盡快推出退市機制,防止殼資源屢被惡炒。既然尚福林主席強調「建主體歸位盡責機制」,找到責任主體就是題中應有之義。明顯造假的上市公司中介與發審難辭其咎,對於一再披露的保薦「黑手」絕不能法外容情。與此同時,目前兩年虧一年盈多次圈錢的行為絕不應該繼續,以政府部門的補貼讓上市公司扭虧為盈保住上市公司殼的做法不應持續,所有非主營收入要被剝離出上市公司盈利之外。
證券市場除資源配置以外的其他功能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今年以來新股破發率佔七成,停止發行並不是好辦法,但大規模發行如果僅僅是為了吸納民間資金、解決貨幣存量過高、而對上市公司的圈錢不聞不問,請問誰會對證券市場有長期投資的信心?筆者早就說過股市是吸納流動性最大的池子,但池子必須安全。
第三個支柱是債券市場的效率。
人民幣國際化與利率市場化離不開債券市場,離不開債市收益率,從去年開始到未來很長時間,債市都將是主流投資品種。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債市,甚至還買不到企業債。
債券市場的效率令人質疑,地方債成為對經濟落後的地方政府的獎賞,而企業債是大型國企、地方投融資平台資金不足的彌補。長期以往,債券收益率上升、發債所創造的財富下降,債市會跟證券市場一樣悲劇,成為圈錢場所。
當然,債市與股市不一樣,債市最終必須償還,如果大型企業、地方政府普遍無法償債,最終的結果會是借新還舊,或者通過通貨膨脹把所有債務一賴了之。如果是這樣,不僅債券市場會有滅頂之災,人民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利率市場化也將半途夭折。
控制樓市放開股市、債市,是為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讓資金為實體經濟助力,其根本是資金得到高效配置獲得更多的真實財富,而不是讓股市、債市成為吸金口袋,為企業和政府解困。民眾放心投資,市場才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