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買車票難的話題也成了老生常談。圖為2011年1月9日,人們在合肥市火車站買火車票
【看中國記者張佑宇報導】大陸沿海城市「民工荒」從2004年出現到現在,已有七、八年之久,每年春節結束工荒最嚴重時期,總成為討論焦點,最近也從中出現另類中國第一的話題。
行業收入差距15倍的世界第一
「中國特色」下的社會主義,造就出特殊的社會結構,也出現不少另類的世界第一。《世界日報》2月13日報導,中國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擴大至15倍,躍居世界第一,這種社會結構下,不怪乎缺工荒問題日益嚴峻。
報導中說,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後,出現了一批新富階級,但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卻日益加劇。數據顯示,相較於2006至2007年間,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國內最高和最低行業薪資差距僅在1.6到2倍左右,德國、加拿大、美國、韓國則在2.3至3倍之間。而造成城鄉收入差距日益擴大,最主要的因素即在於農民工工資長期被過分壓低;從事同樣的工作,城市上班族薪資比農民工的工資高出一倍甚至兩倍。
報導並指,按一般國際標準計算,最低工資通常是社會平均工資的40%到6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資研究所,以2008年東莞城鎮上班族平均工資每月為人民幣 3293元,農民工是人民幣971元,不到城鎮上班族的30%。意味著東莞等地農民工工資連國際最低標準都達不到,難怪缺工荒問題日益嚴峻。
中國鐵路「世界第一 」
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建設規模與速度進度趕超世界,可稱世界第一。原本高鐵建設,是為了便民,但現在看,卻增加許多民眾困擾,回鄉成本越發增加,讓鐵路成了又一個中國另類第一。中國時事網路作家上官如煙分析說,「高鐵的建成通車、普鐵的數量減少,增加了沿海務工者的旅途費用,而且一票難求的現象短時間無法改變,年年回家難的困境也迫使一部分務工者傾向於在家打工。」
「深圳那兒離咱這兒遠,一般都是年頭去、年尾回,放假時間短,火車票不好買,有的是幾年都回不來。」去年在深圳某電子廠打工的河南漯河陰陽趙鄉的村民趙小雲就是一個例子,他表示大城市的消費愈來愈高,一些地方對民工的工作權益無保障,加上車票難買使回鄉困難,都是他們不願再外出打工的原因。他同不少民工一樣,過完春節之後,不準備再到大城市打工。
一些企業為了因應這個問題,有的祭出了派車接送民工過年回鄉、回廠。香港東方日報報導,香港工業總會珠三角深圳市執委的吳永恩表示,各地廠房均缺乏工人,僅去年廣東省整體欠缺二百五十萬勞動工人,情況非常嚴峻。港商惟有各出奇謀來挽留工人,有港商准許外省員工加班讓其賺取更多收入,甚至有港商開車遠赴至貴州等地,接載回鄉度歲的員工返廠。
戶籍歧視管制及人口結構問題
歸結工荒原因,東方日報評論,由於沿海地區通脹加劇致生活成本過高、來回路費逐年上漲、新一代民工不願再做二等公民,以及東西部經濟差距持續縮小等因素,愈來愈多內陸民工回鄉度歲後,選擇留下就業。
上官如煙則表示,沿海地區的工資標準已經因為大陸人民幣的海量增發,而顯得過低,如此,那些務工者就寧願在家鄉打工,畢竟在自己家鄉工作有諸多便利。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作者崔宇曾撰文分析,除了從破除以戶籍管制為基礎的種種歧視性政策入手,讓 農民工融入城市以改變勞動力供求在地理上的分割解決暫時和局部現象;而如果是長期和整體現象,即中國有可能正在從勞動力無限供給過渡到相對不足,除了要破除戶籍管制,還要更多地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中國經濟也要從人口結構的變化中重新尋找增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