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世界人口比當今印度的人口還少幾百萬的時候,尊敬的馬爾薩斯先生(Thomas Robert Malthus)就預測說,無節制的人口增長將導致飢荒、餓殍以及高死亡率。
隨著一系列國家陸續公布其最新人口統計數據──美國去年12月公布,印度上月公布,中國應該在本月公布,再回過頭看一看馬爾薩斯當年的預測應該是件有意思的事,雖然在他做出這一預測後的兩百年中,疫苗、口服避孕藥和抗生素的發明以及拖拉機的出現這些科技進步,讓馬爾薩斯的預言至今也未能變成現實。
他有關中國的預言在一個方面尤其錯誤。馬爾薩斯說,他不同意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觀點。後者認為,如果中國能致力於自由貿易,它的經濟狀況將會改善。
馬爾薩斯寫道:顯而易見的是,鑒於中國擁有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如果中國致力於從事對外貿易,它將逐步發展起規模可觀的外銷製造業。同樣顯而易見的是,鑒於中國的地大物博,它每年相應進口的產品只會是全社會當年所需生活用品的無足輕重一部分。因此,中國雖然會大量出口產品,但它反過來進口的卻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奢侈品。
馬爾薩斯認為,中國由於把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和對外貿易領域,它可能會面臨國內食品短缺的危險。
馬爾薩斯說: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在食品生產領域並不存在勞動力富余現象……因此中國已經把土地的食品生產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在中國投入大量資本發展外銷製造業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大量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分離出來,這將會改變中國的目前狀況,並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中國的產出。製造業的用工需求自然會提高勞動力價格,但由於全社會生活必需品的數量無法提高,因此生活用品的價格也將隨勞動力價格一道提高,而且如果生活用品的數量真的出現下降,其價格漲幅甚至還會高於勞動力成本的漲幅……其結果就是,中國不斷增長的財富將會壓低而不是提高窮人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過去20年中,就在中國變成世界主要出口國的同時,中國的貧困人口也在大幅減少。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去年8月一份有關亞洲中產階級的報告顯示,1995年時中國有6.5億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日收入低於2美元,但十幾年後的今天,這一人群已縮減到不足9,000萬。在勞動力從農業向製造業轉移的過程中,食品產量的增長和食品進口幫助保持了食品供應的穩定。
然而近年來,馬爾薩斯當年的一部分預測似乎通過全球食品價格上漲這種形式應驗了。在印度,央行官員們說, 收入增加和對蛋白質需求的增長可能是造成印度過去兩年食品價格高漲的原因。
由於印度和其他新型經濟體努力通過向窮人提供更多食物以及水、電供應並幫助他們獲得購買更多產品的能力這一方式來改善億萬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其他一些負面影響也有可能因此產生,尤為突出的是,改善窮人生活質量所需的自然資源正在不斷減少。
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在200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由於地球人口在本世紀中期將達到90億,馬爾薩斯的幽靈可能還不到偃旗息鼓的時候。
薩克斯寫道:由於我們已經將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轉化成了當前的高消費,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在高投入、高產出,而不是低投入、高產出。我們所謂的「收入」,它們本該是經濟活動的增加值,而它們現在卻大多是由被損耗掉的自然資源轉化來的。薩克斯問道:我們打敗馬爾薩斯了嗎?兩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