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部官員表示,水災害加劇、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惡化和水生態失衡,已威脅中國可持續發展。
新華社報導說,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4月18日在「長江論壇」上表示,保障防洪安全、解決水資源短缺、改善水環境和水生態,已成為中國水利建設中長期而艱鉅的任務。
他說,自上世紀中期以來,國家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到各種水問題的困擾,人均佔有量低而且分布不均,加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國水資源開發麵臨巨大挑戰。
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長江污染問題的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負責人楊欣說,中國有關部門應該針對長江特點制定專門法律,加強統一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
「源頭地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水源地,包括減少放牧數量能夠阻止水土的流失,保護好水源地。中下游的話,肯定是控制常見的排污,長江的水質能有所改善。雖然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江河,但是它的水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長江流域雖然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但是在節水方面也還應該做出一些努力。」
水利部長胡四一表示,四大水問題中,一是「水多」,即洪水多,洪澇災害頻繁,仍是心腹大患;二是「水少」,水資源短缺,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三是「水髒」,水環境惡化未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水渾」,水土流失和生態退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長江上游重慶市的居民蔣世華說,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重慶段的水質有所提高,但沿江的水污染治理仍有很多漏洞。
「有些縣級小地方,一些私人小工廠,私人企業的有些污水排到長江裡面去了。」
「綠色江河」負責人楊欣表示,長江正面危機,森林覆蓋率下降,植被遭受破壞,泥沙含量增加;枯水期不斷提前;水質惡化,危及城市飲用水;固體廢物污染嚴重,威脅水閘和電廠安全;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長江就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
「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於它是中國主要的工業區,在農業方面,在使用化肥農藥的時候應該受控制,並且儘可能的使用含磷量比較小的那種,使得對土壤的污染有所減輕。」
楊欣表示,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長江水污染的治理力度,但由於立法和監管滯後,水污染治理投入不足,長江水環境惡化並未得到根本好轉。
「中國現在只是對污水的治理,排污的治理應該加強。但是由於中國在現行的體制是屬於一次性的投入,前期投入有可能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聯合可以出錢,還舉行投資籌資。但是後期運轉的過程中,一般是地方政府來進行投錢才會運轉。但是往往經濟環境條件狀況比較差的地方,它這方面的資金可能得不到保障,這也使得相對比較偏遠貧困落後的地方雖然建了污水處理廠,但是它的運轉的效果並不是太好。」
揚欣強調,保護長江生態環境,還應該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治理上下功夫。應當建立綠色GDP考核機制、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環境公益訴訟機制等,將長江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納入政府和幹部政績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