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說,溫州有20%的中小企業倒閉。更誇張的說法是,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估計會有40%的中小企業倒閉。
這種傳聞並非第一次。2008年就曾傳出溫州20%中小企業倒閉的消息,但溫州官方否認了這個傳聞。同樣,2011年5月,溫州官方的調研報告也否認了該地區中小企業扎堆倒閉的消息。
正如每年都有大量中小企業創立一樣,每年也有大量中小企業關閉。據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宗瑜說,我國每年有5%-10%的小企業倒閉。2008年中小企業倒閉數量增多尚可以理解,但今年為何也如此引人關注?
缺人缺電是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缺錢。中小企業從出生那天起就面臨貸款難的問題,今年是特別難。溫州盛行民間高息借貸,但借錢容易還錢難,一旦經營出現阻滯,緊繃的資金鏈就會應聲而斷。
中小企業倒閉增多的大背景,當然與今年一再收縮的信貸政策有關。歷年銀根緊縮,首當其衝被緊縮的就是中小企業。溫州是我國中小企業聚集的縮影。與2008年類似,2011年中小企業倒閉數量增加的現象,相信在其他地方也同樣存在。假如信貸緊縮是導致中小企業倒閉的重要原因,那麼,要不要調整現有的信貸政策(穩健),轉為階段性的適當放寬?
本文的主題並不是討論貨幣政策問題。長長的鋪墊,是為引出下面一個主題。
前些天,聽到房地產中介機構說,現在的日子比2008年還要難過。那時雖然成交量下跌,但想辦法總能促進成交,現在則是,買得起房的沒資格買,有資格買房的則要等待下跌。要說倒閉,中介門店的倒閉率不比中小企業低。
可是我要說,比中介更難過的是地方政府。
最直接的難受,來自土地收入的急劇下降。據21世紀不動產監測數據,2011年1-5月(截至5月24日),北京市土地成交收入250.6億元。加上後來的兩幅商業用地9.51億元、工業用地共4.74億元,1-5月土地收入為264.85億元。而2010年1-5月達615.2014億元,即今年的降幅逾50%。其中居住類用地的降幅更高達84%。我相信北京市土地收入的變化情況,在一線城市和熱點城市有很大的代表性。
土地收入銳減,而必須依靠這項收入的保障房投資,卻不能相應減少,因為保障房建設是跟中央簽了責任狀的硬任務。偏偏2011年是保障房建設規模跳躍式增長的一年。一個是大增,一個是大減,劇烈落差帶來的是空前壓力。
如你所知,與土地收入同樣大降的是成交量,很多城市的成交跌幅達40%-50%。說到底,成交量的下降,是消費的下滑。買房的少了,建材、裝修、家電也必將同步減少。2011年,住房消費以及與住房相關消費的大幅下滑,將是不爭的事實。它影響的是地方GDP。
導致地方政府如此難受的背景,是2010年4月以來一波比一波嚴厲的房地產調控。那麼,為了使地方政府不那麼難受,中央政府要不要調整現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轉為階段性的適當放鬆?
這是一道奧數題。請不必急於作答。
無論把不把房地產列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對經濟增長重要的拉動作用,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二五規劃提出的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發展方式,假如不調整房地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結構),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就是一句空話。
但慣性的力量如此強大。明智如你已然深知,過往30多年的發展方式是低效、粗放的,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但要改變這種駕輕就熟的增長模式,談何容易。許多地方主官也知道土地財政弊端甚大,但又有幾個捨得放棄?
回到文章前面。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仰賴於數十年一以貫之的貨幣超發。要改變發展方式,須容忍中低速的經濟增速。與此相伴,貨幣緊縮(穩健)也應是長期過程。調整、調控如同手術,身處其中的地產商、中介機構、中小企業和地方政府,焉能沒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