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秋風起,食臘味」,每年的第一陣秋風席地而起時,「老廣」中到處都風行著的這句口頭禪,廣式臘味特有的香味在一陣緊似一陣的秋意風聲中,瀰漫在大街小巷,帶來深濃的秋的消息。這時,在老輩把酒桑麻的談古論今中,你自然就會聽到一些臘味世家的如煙舊事。其中,老字號「皇上皇」的故事也真帶有一番傳奇色彩。
故事說的是三、四十年代的廣州,有兄弟倆謝柏、謝昌,先後設鋪經營雜貨。首先是為兄的謝柏在海珠南路開設了一間「八百載」的雜貨鋪,積累了些微的資金後便試著經營臘味,沒想到竟然一市風行。於是,謝柏就把所經銷的臘味配上商標,稱為「八百載太上皇」。
為弟的謝昌看著臘味的「好市」,也設法在同-地段擺設了一個臘味攤,這時正是廣州淪陷初期,大商家多離穗逃難,給了謝昌一個「天時」插足市場,而這一帶恰恰又是廣州的食肆旺地,四鄉客流如雲。這樣的「地利」使謝昌的小本經營游刃有餘。不久,他也在「八百載」附近租了一個鋪位,以店號「東昌」經營臘味。但所謂抬頭見招牌,謝昌深諳招牌上先聲奪人的威力,總是覺得這個店名與兄長的「太上皇」相比,缺少了霸氣,整天為此思量往復。一次,正是北風轉南向,所謂的「回南」天,他購進的一批臘鴨變得黃澄澄的,卻照樣大行於市,夥計見狀,脫口道:「黃上黃了,還是這麼好銷。」謝老闆一聽,「有了!」把「黃」 改為「皇」不是明擺著的一個霸氣十足的好名字嗎?於是就在原來的招牌上加上商標「皇上皇」。謝老闆一方面懂得廣州人對諧音寓意的迷信,另一方面這名字暗合更勝「太上上皇」一籌的意義,自然加強了他銳意進取的雄心。俗話說「一山不藏二虎」,兄弟倆便開始分庭抗禮。表面看,這是兄弟鬥法、骨肉相煎,實際上也是 -個各出奇招,開拓市場以創立名牌的歷程。顯然,謝昌更有市場眼光和經營手法。
臘味的製造和經營最受制於季節,所以行業中有「百日紅,擔燈籠」的諺語,就是指百日旺市一過,就要另尋生計了。為了尋找「渡淡」的途徑,以支持臘味的行銷,謝昌制定了一個「三陣並施,全年統籌」的全方位營銷策略。就是在冬季全力以赴製造臘味,此為以火為主的「朱仙陣」;在夏季開設冰室業務,此為以冷為主的「陰風陣」:在春秋兩季,利用臘味加工中的油料,廢物利用,化腐朽為神奇,製造肥皂,這稱為不冷不熱的「溫和陣」。如此,「臘味業」、「冷飲冰室業」和「肥皂雜貨業」三陣並舉,成為「皇上皇」深入民心的三大法寶。如今,老輩還記得四十年代「皇上皇」曾風行於街市的廣告:「想、想、想,皇上皇風腸,一年一仗,任君選嘗。」簡直是家喻戶曉。但是,大家更醉心於娓娓道來的卻是當年東昌「皇上皇」臘味特有的「三味」:醬油的「滷味」;玫瑰露酒的「香味」;臘味在北風中風乾的「風味」。現在還流傳著當年的東昌老闆如何嚴格選用豬後腿上的瘦肉和肥膘肉,按比例配製成所謂「三七腸」、「二八腸」的躬身親為,以及「皇上皇」在天台上自晒的生抽和老抽等等的舊事。一段時間的銳意經營後,「皇上皇」的臘味就成了最風行的秋風消息,是流行於老廣中的一個舊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