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人員7年前在山東省東部發現的130多塊獸骨上所刻的數百個神秘圖文一部分已獲得「破解」。山東東夷文化學者丁再獻通過研究比對,找出了其中110多個圖文所對應的現代漢字。
丁再獻根據漢字演變規律,並結合史料對獸骨上的所有圖案進行解析,目前已解出包括「堯」「舜」「禹」等在內的110多個漢字,並依照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的順序書寫出不同時期文字的演變過程。
2004年,山東昌樂縣民間收藏愛好者在昌樂縣袁家莊古遺址上採集陶器標本時,看到當地正在施工挖掘的農民丟棄了許多亞化石狀遠古獸骨。經過清理,可見骨腔內、骨臼頭上有許多刻劃痕跡明顯的圖案符號。此前類似獸骨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曾被發現。
2008年,來自北京和山東的7位考古專家對這些符號進行專門研討,推定骨頭上的圖案應為中國早期文字元號,並將其定名為「骨刻文」。
這些圖文符號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多為弧筆和曲筆。曾任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的薛群基院士認為,「骨刻圖案的形成,應是人工所為。」
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劉鳳君教授最早認定骨刻文為一種早期文字。他說,骨刻文在山東昌樂、壽光、桓臺、章丘、鄒平、淄博、青州和諸城等地比較集中,內蒙古赤峰、關中等地也有不少發現。
為確定獸骨的年代,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不久前對在壽光聖城遺址龍山文化晚期(屬於骨刻文中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進行了碳十四年代檢測。報告顯示,「壽骨60」的年代距今有3700年歷史。
「目前全國已經有一些感興趣的專家,開始對這一神秘的圖形文字進行解讀,但解讀方法各異,主流的解讀方式是直譯,即看圖解字。」劉鳳君說。
有著東夷文化基礎的丁再獻研究骨刻文發現,漢字不僅依據動物、飛禽及物體形象而創造了像形文字,就連炎、黃、蚩、頡、昊、顓、堯、舜、彭翦和大禹等東夷人文始祖的形象也成為漢字的原型,甚至還發現了一些半像形、半會意字。
根據史料記載,生活在山東以及附近土地上的古人類,最早被稱作東夷人。東夷文化從距今8300年前的後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
丁再獻以「壽骨2」的骨臼照片為例說,他在上面相繼發現了「炎黃結盟」圖、「顓頊師昊」圖、「顓頊誨嚳」圖和「倉頡待沮」圖等,多位人文始祖同鐫一塊骨臼上。在其餘的骨頭上,他還解讀出以鳳為首的群鳥圖、歡慶圖、彭翦拜祖圖、東夷盛世圖、黃帝耕作圖、占卜記事圖、戰場圖、人獸奔馳圖、狩獵圖、春遊圖等。
他認為,「書畫同源」,中國繪畫和書法關係密切,兩者的產生和發展相輔相成,中國漢字很可能是由圖畫演變而成。
丁再獻說,這些研究成果都將收錄到其所著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舉要》一書中。《舉要》表述通俗易懂,以文字解讀配圖的方式,自右向左依次為骨刻原圖、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展示文字的演變過程。
但對於研究成果的鑑定,丁再獻認為,首先應接受群眾評價,「文字人們普遍常用,如果連一般讀者都看不懂,即便與會專家們都簽字給予肯定,也沒有太大意義。」
迄今為止,中國已發現的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在河南安陽出土的商朝王室用於占卜的殷墟甲骨文,這一發現使中國與以紙草、泥板、石板為文字載體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並列世界文明古國。
最近幾十年,中國各地先後發現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刻畫或彩繪符號,還有少量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其中骨刻文相比較,應為當時最成熟、最規範的文字。
劉鳳君對丁再獻等學者對骨刻文的破譯持肯定和鼓勵態度,但他表示,由於是新發現的事物,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當年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也有著類似經歷。
附:《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
自右向左依次為骨刻文原圖、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體。
来源:新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