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幾個月前,我應一位朋友之邀,為她的妹妹裝修中醫診所。因為一直都很喜歡透過實作來探討、體現生活的創意,所以雖然很忙碌,我還是欣然接受了這個請託,南下展開緊鑼密鼓的工作。
醫師是一位很誠懇溫柔的人,在幾次溝通中,她總是很快就接受我的提議。比如說打掉一整面牆,好引進更多光線;在針灸室裝置空調設備,以轉換新鮮空氣;犧牲一點室內空間,創造出一個小花園,好讓病患的視線看得到綠意與生氣。醫師很贊同我把「診所」看成身體與心情的撫慰地;不過,在談話中,我覺得她對於「孩子的破壞力」心懷戒懼。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問她,為什麼「不信任」孩子會守規矩?
她溫柔的笑了起來,臉上帶著「希望我不要誤會」的神情說:「Bubu姐,你不知道現在的媽媽有多寵孩子,即使親眼看到小朋友在破壞別人的東西,她們也頂多隻是口頭喊一聲,並不會真正採取制止的行動。所以,這六年來,我已經失去對小朋友會愛惜公物的信心了。」醫生的話,在開診後的第二天,我也親眼見識了。孩子真的把診間當作玩捉迷藏的地方,而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竟然對醫生說:「你看他玩得好開心、好可愛呵!」
是的!孩子應該是可愛的;但是他們的可愛應該以不破壞或干擾環境為前提。在公共場合中,我每次看到循規蹈矩的孩子,再仔細看他們的父母,就發現這樣的孩子通常反映出他們有足夠的愛與關懷,而不是被過度的壓抑;反之,動靜無法得宜的孩子,不但沒有被認真嚴肅的教導指正,言而無心的喝斥與責備也從來沒有少過。就如同孩子之所以會喋喋不休,並不是沒有人陪他們說話,而是無人傾聽或從不認真傾聽的結果。
教養是很細緻的工作,無法在叫喊中輕鬆完成。今天我們的社會或許並不缺乏觀念,而是缺乏日日實行的生活榜樣與引導。我覺得「教」是一種付諸行動的改變,無法持續的心意與行動都不能稱為「養」或「育」;要達成可觀的成果,必然需要長久的努力,所以教育裡沒有便宜行事的僥倖。
報導中說,很多年輕人因為感受到經濟壓力而不敢生小孩,這固然是原因之一,我想,如果他們看到孩子常常會破壞環境,恐怕也會心生畏怯。
種種結論其實都對「孩子」不公平,因為許多怕麻煩、怕受壓抑、怕跟不上時代的理由,使孩子的「可愛」不再受到珍惜、保護與提攜。因此,那清朗之氣便逐漸遠離孩子。
愛孩子不只需要耐心,有時更需要勇氣。也許大人們都應該問問自己,我們能不能用實際的教導來幫助孩子,讓他們變得更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