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性習慣的培養其實就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引導孩子 養成愛動腦筋的習慣,啟發孩子在學習知識及生活實踐中異想天開 ,不墨守成規。
當今時代科技高速發展,知識日新月異,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往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成敗。實踐證明,思維能力突出的孩子,求知慾更強,學習能力、創造力也更強。但敏銳的思考需要從小訓練和培養,家長應努力創造激發孩子獨立思考的家庭氛圍,教會他們用自己的思想去認識世界,去創造生活。
教孩子舉一反三地思考問題
我覺得培養孩子的智慧性習慣,也就是動腦能力,比教會他學習一些書本知識更重要。我兒子今年5歲了,在培養孩子智慧性習慣方面,我有比較深的感受和體會。
有人說「玩裡有乾坤」,聽起來有點誇張,但用在訓練孩子思維方面倒挺合適的。我就喜歡在孩子的玩耍過程中引導他動腦筋。比如我兒子恩恩兩三歲時,我和妻子經常跟他玩猜東西的遊戲,我們說出一件日常用品的用途,要他在規定時間內說出這件東西的名稱,或者我們說出一件東西的名稱,讓他迅速說出這件東西的至少三種用途,可以是通常意義上的用途,也可以是與物品本身屬性無關的其他用途或功能,答得好有獎。記得我曾問過兒子,故事書除了能看故事,還能幹什麼?兒子答,能撕著玩,能折飛機、小船,能墊凳子腿,能賣廢紙……兒子略加思考,便說出了好多種用途。除了玩這種遊戲,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會隨機啟發他開動腦筋。比如妻子用毛巾 給兒子洗臉時,就問他:「寶貝,毛巾可以用來洗臉,還可以用來做什麼呀?」兒子答:「洗澡呀!」「還有呢?」「當抹布,擦桌子;當圍巾,包在頭上。」「還有沒有啊,想想你看過的電視上播放的防災演習裡,毛巾能幹什麼?」妻子進一步啟發兒子拓展思路。兒子興奮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毛巾可以包紮傷口,遇到著火時還能用來捂鼻子。」「恩恩回答得真棒!」妻子立馬開心地表揚他,並且藉機深入淺出地給兒子講解小小毛巾在關鍵時刻的急救作用,既訓練了兒子的動腦能力,又讓兒子學到了安全知識。
我還有一個訓練孩子動腦筋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凡事愛問「為什麼」。因此,我兒子從小就有一個和小瀋陽 一樣的口頭禪:「這是為什麼呢?」妻子有時跟我打趣:「你兒子都快成十萬個為什麼了。」記得兒子4歲多時,夏天我們帶他去旅遊,一路上他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坐在火車上,他問:「火車在鐵軌上跑,這是為什麼呢?」望著車窗外一閃而過的風景,他又問:「我們坐在車上沒有動,外面的樹和房子都在動,這是為什麼呢?」到了動物園,他的問題更多了:「熊貓是不是蛋孵出來的呢?」「為什麼我看不見小鹿的肚臍眼 兒?」到了吃飯的時候,他的問題又來了:「筷子放在水杯裡,怎麼像斷了?」你別說,兒子的有些問題還是很難回答的,涉及力學、光學等多方面的知識。
我兒子這麼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 」,其實得益於我們平時對他的鼓勵和引導。孩子大都好奇心強,對探索世界有濃厚的興趣,這是他思考問題的原動力,我們會注意激發孩子的這種動力,鼓勵他多問,而且通常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引導他從書本上、網上或生活中自己尋找答案,解開謎團。這樣他發現問題及思考問題的興致就特別高。比如有一年夏天,家裡點了蚊香 驅蚊,兒子翻來覆去睡不著 ,好奇地問我:「蚊香為什麼要做成圓圈形的,還兩盤疊在一起?」「哦,那叫螺旋形。」我告訴兒子。「不能做成一條條的或一塊塊的嗎?」兒子問。我說,這個問題爸爸倒真沒注意,也沒想過,你能想到真不錯,回頭我們上網查一查答案。需要說明一下,我兒子3歲拿滑鼠,4歲就知道百度可以搜索好多他想知道的答案。過後,我指點兒子上網搜索,找到了答案:一是兩盤蚊香疊在一起可以節省空間;二是做成圓形的不易被碰碎,如果做成一根長長的,容易折斷,又不易包裝及收藏。不僅瞭解了這些,兒子還進一步瞭解了蚊香驅蚊的原理,知道了在數千年前的南宋時期便出現過中藥製成的類似驅蚊棒。蚊香是利用燃燒產生的高溫,將殺蟲劑緩緩釋放到空氣中。他還「活學活用」,告訴他媽媽,蚊香最好放在門口或空氣流通的地方,天黑前點蚊香驅蚊子效果最好。你看,一個小小的蚊香,就能激發孩子舉一反三地學習和思考。
再比如,如果他看書遇上了不認識的字,我就鼓勵他自己查字典。有一次,他找了一本《自然常識小博士》的書來看,看到《大蔥的長「鬍子」有什麼作用》一文,「蔥」和「胡」字不認識。因為之前已經教會了他查字典,我就提醒他,不會的字就查字典嘛,他馬上去查字典,很快就查到了,顯得相當興奮,很認真地把拼音標在書上。這樣不僅書看了,字認了,知識也學了。我覺得,這些方法有助於培養孩子發散式思維,而不是線形地刻板地思考問題,對他以後創造性地學習大有好處。
「手巧」才能「心靈」
我女兒安妮 今年5歲多了,在培養她愛動腦筋方面我們可沒少下工夫。安妮是個安靜乖巧 的孩子,但有個缺點,比較「懶」,不愛動腦筋。比如,看書遇到需要動腦筋的地方她隔過去不看,問她一些問題她總是想都不想張口就答:「不知道。」包括玩,只要遇到點難題,需要開動腦筋,她就不玩了。比如玩智力拼圖,拼幾下,圖案對不上,她就沒興趣了。有一次我們幾個家長一起帶著孩子去科技館玩,兒童樂園裡有一層全是各種積木,不少小朋友興奮不已,在裡面玩得不願離開。可安妮好像興趣不大,東瞧瞧,西看看,站在那兒懶得動手。同去的媛媛招呼她:「安妮快來玩。特別好玩!」她這才過去想搭一個城堡,可連搭兩次都沒成功,她就不玩了。媛媛就不同,搭不好就反覆琢磨,還叫其他小朋友過來一起商量,明顯比她愛動腦子。至於學東西時,安妮更不愛動腦子,幼兒園 老師多次跟我說,教她學拼音,相同的錯誤她一犯再犯,老師都不知道說什麼好。還有,學鋼琴一年多了,她還搞不清每個音符彈幾拍,明顯感覺她沒動腦子。我著急了也訓斥她,每次她都眼淚汪汪的,但過後還是老樣子。我挺犯愁的,這孩子這麼不愛動腦子,以後上學了可怎麼辦?
帶著這些問題,我向一些家教專家請教,從專家那裡我第一次接觸到「智慧性習慣」這一說法。專家說,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不愛思考的標籤,其實孩子還沒養成智慧性習慣,而智慧性習慣的養成,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教子觀念。具體到安妮的問題,專家問我之前是不是很多事情都喜歡包辦代替,我點頭稱是。回想一下,我的確是包辦代替的時候比較多。因為老是覺得孩子尚小,不放心讓她做,我對孩子說得最多的詞可能就是「別動」,尤其是有點危險的事。比如,從飲水機接水,我擔心燙著她,就會制止她:「別動!」有時她興致勃勃地要幫我做家務,比如拿個拖把 ,在地上劃來劃去,我馬上就會說:「別動!媽媽來拖,這不是你該干的活。」還有幼兒園佈置做手工,她沒做完就帶回家來,我見她用剪刀 和裁紙刀笨手笨腳的樣子,擔心她受傷,也會忍不住幫她。像這樣的事簡直太多了,說實話,過去我真沒把這些瑣事跟動腦筋聯繫起來。
聽了我大致的描述,專家告訴我:「你別小看讓孩子動手,動手和動腦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經常說‘心靈手巧’,其實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應當是‘手巧’才能‘心靈’。6歲以前,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最重要的是體驗,摸過熱水杯後才知道什麼是燙,摔過跤後才知道怎麼走路更安全,與小朋友爭搶過玩具後才知道怎麼跟人溝通……如果家長始終不肯放手,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弄髒,嫌孩子動作慢,不由自主地凡事越俎代庖,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被動地等答案,等結果,等大人幫忙,懶得自己動手動腦了。」專家的點撥讓我很慚愧,原來是我不知不覺中抑制了孩子動腦,剝奪了她自己嘗試的機會。那怎麼改變這種情形,讓孩子變得愛動腦呢?按照專家的指點,第一步得先調動起孩子動腦筋的積極性。我想起那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得先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入手。我注意到安妮喜歡玩我的手機,而且對手機的照相功能很感興趣,我就給她買了個比較便宜的兒童相機 。她的興趣可濃了,一直拿在手裡擺弄、研究。我先讓她爸給她講解相機的基本構造,教她使用,然後鼓勵她四處「瞎拍」。拍花草 時,引導她觀察花草的變化;拍景物時給她提要求,要把什麼標誌拍到畫面裡;偶然有一兩張拍得好的照片,我們會對她大加讚揚,讓她自己總結為什麼拍得好。現在,我們家外出旅遊,大部分照片都是我女兒拍的,有的照片抓拍得很精彩,說是出自5歲小朋友之手,好多人都不信。關鍵是拍照激發了女兒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除了鼓勵女兒自己動手,我們還努力克服了包辦的習慣,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孩子自然而然比以前愛動腦筋了。
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
培養孩子的智慧性習慣,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 將發散思維概括為「三維度」,即思維的流暢度、變通度和獨創度,它們依次反映了發散的量、發散的靈活性和發散的新穎性。也就是說,發散思維具有新穎、獨到、變通、靈活的特點。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要善於引導孩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打破思維定勢,多角度、多視野、多層次地生發 聯想,從而形成獨特的創造性思維 。
審視我們的孩子,比較缺乏的是創造性思維,這跟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關,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常常希望孩子按「正確答案」「標準答案」回答問題,較少鼓勵孩子別出心裁 ,異想天開。久而久之,你問月亮像什麼,答案總是小船或者圓盤;你問樹上十隻鳥,開槍打死一隻樹上還有幾隻,答案永遠是「一隻也沒有了」;你提起「龜兔賽跑」,結論永遠是「驕傲使人落後」……於是有人問:到底是誰偷走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對比國外的孩子,我們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不少孩子思維靈敏,反應迅速,聯想豐富,不易受思維定勢的束縛,能提出不同風格的新觀念,對事物有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舉個例子,鳳凰衛視金牌 主持人竇文濤有一次到美國的一所中學考察,就遇到這麼一件事。數學 課上,老師出了一道題:8減6等於2,8加6也等於2,有這種可能嗎?請加以證明。一位男生站起來作答:「數學上,8減6是2,但8加6也是2是不可能的。一個明顯不可能的問題作為可能被提出來,肯定有它可能的因素,所以,數學上既然沒有這種可能,生活和自然中肯定有這種可能。譬如,上午8點的6個小時之前是凌晨2點,6個小時之後是下午2點。」竇文濤聽後,驚呼「這個孩子的思維已經長了翅膀」,他不僅能從數學角度考慮老師出的題目,還能從生活與自然等方面去思考問題。這就是典型的發散思維,善於多角度、多視野地去思考問題。
要想孩子「思維插上翅膀」,家長必須善於引導。幼兒 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孩子將來是墨守成規還是善於創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時期父母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加以點撥。比如要多向孩子發問,而且問得要有一定的技巧。向孩子發問,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唯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回形針有什麼用途?如果讓你上太空旅遊,你會對什麼感興趣?為什麼?帶孩子去科技館時不要走馬觀花,簡單地欣賞作品,不妨提出「恐龍 如果復活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之類的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孩子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家長問得越多,越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越能鍛練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另外,要鼓勵孩子敢於質疑,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即便孩子說錯了,也要先肯定孩子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長處。這樣孩子才能有開放的思維,才能不時閃現智慧的火花。
習慣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現在決定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