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神是養生文化的精髓

發表:2011-07-23 14:1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祖國醫學認為,精、氣、神乃人身之三寶,是祛病延年的內在因素,精與氣又是神的物質基礎。

精氣足則神旺,精氣虛則神衰。神是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思維活動。神,在人體居於首要地位,惟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古代養生家強調指出:「神強必多壽。」這裡所說的「神強」實為腦神健全之意。只有腦神健全,才能主宰生命活動、臟腑協調、肢體運動、五官通利,全身處於陰陽平衡的正常生理狀態。所以說,精盈、氣充、神全,為養生長壽之本,而調攝精、氣、神的關鍵又在於養神

古往今來,醫家、道家、養生家們都十分重視精神調養,重視精神治療和心理養生的作用。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排除雜念。保持心地純樸專一,順乎天理,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他們認為「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著名醫家石天基作一首《祛病歌》:「人或生來氣血弱,不會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樂,病都卻。心病還將心藥醫,心不快活空服藥。且來唱我快活歌,便是長生不老藥。」

養生文化重在養神

神祇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亂。傷神則神衰,神衰則健忘失眠,多夢煩亂;神不守舍則發為癲狂,甚則昏厥。安神者在於七情適度,喜、怒、憂、思、悲、恐、驚各有法度,適可而止。「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五臟所傷則精神渙散,精神渙散則神志衰減,神志衰減則諸病叢生。以上三者又相互聯繫。互為因果。現代醫學也證實,人類疾病有50%∼80%是由於精神過度緊張引起的,如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等。

對於養生,中醫有「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精養,精養不如神養」的說法。所謂養神,主要是指注意精神衛生。要做到安靜和調,神清氣和,胸懷開闊,從容溫和,切不可怨天尤人,急躁易怒。「起居有常,養其神也」。如果人們只注意養身,加強飲食營養,不懂得養神,不善於養神,是難以獲得健康長壽的。自古以來無數事例表明,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能過古稀之年者不多見,而胸懷開闊情緒樂觀者,往往可享高壽。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生於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人進入老年之後,由於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健康狀況、性格情緒等都會發生改變,若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神」,往往可產生孤獨、憂鬱、失落、自卑等消極心理。從養生角度講,老人晚年能否保持良好性格、樂觀情緒、高尚涵養和歡暢心境,對延年益壽意義重大。因此,老年人在注重「養身」的同時,更應重視「養神」與「調神」。

古醫籍《壽世保元》有詩云:「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大意是:人欲延年百歲,首先要斂氣保精以養其內在精神。的確,「養神」是養生的重要內容,只有精神健康,才能真正長壽。

總之,祖國的中醫養生,著重精神。神的充耗安亂,關係到人的健康長壽,養生應當養神。人們若能遵循古訓,修德養性,培養情操,健腦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壽。



来源:39健康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