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毀滅世界的八種可能(組圖)

發表:2011-08-10 16:5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黑洞吞噬 代表作品:《蜘蛛俠2》

你記得章魚博士製造出的那個能把周圍的一切都吞下去的大火球嗎?雖然它不是黑色,但確實是一個黑洞的雛形。很難說如果不是章魚博士最後良心發現把它沉入了河裡,它會不會把整個地球都吞進去,雖然我們不理解為什麼沉到水裡就能把它消滅。

「現代物理學無法在地球上製造出具有破壞性的黑洞。」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Steve Giddings這樣告訴我們。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進行的粒子碰撞可能導致黑洞的產生,但是這樣生成的黑洞對地球無害。這是因為所有的黑洞都要釋放出宇宙射線,小的黑洞所釋放的物質要遠遠多於其吸收的物質,因此,在它們吸收物質之前自己就早已瞬間蒸發了。事實上,整個宇宙原本就是一個類似的粒子對撞機器,具有高能量的宇宙射線和粒子不斷地碰撞在地球的大氣表層、太陽或者是其他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表面,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這樣的粒子碰撞。如果這些粒子碰撞會產生危險的話,天文學家很早就會發現這一現象並對其展開研究。「LHC的建造是為了揭開宇宙大爆炸之謎,而不是製造黑洞毀滅地球。 」Giddings說。另外,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距離我們足有約5000萬光年之遙,你還擔心什麼呢?

小行星撞擊 代表作品:《絕世天劫》


小行星撞擊代表作品:《絕世天劫》(網路圖片)

當一顆足有二十多個北京市大的隕石朝著地球砸過來時,你是準備閉目等死還是想拚死一搏?Bruce Willis扮演的主角從一名石油工人搖身變成航天員和救世英雄,而他們採取的策略與科學家現實中研究的技術不謀而合—去小行星上挖個洞,然後用核彈把它炸掉。

美國航空航天局行星觀測小組在Twitter上留言說:「幾乎每天都會有小的太空岩石在地球和月球間穿過,但它們太小,因此不會被觀測到,也不會造成威脅。」今年2月4日,一顆名為2011CQ1的小行星在距地球約5471千米處飛過。這顆小行星直徑為1.3米,即使它落入地球大氣層,也會因下墜時的摩擦高熱而燃燒殆盡。但是假如一顆直徑幾千米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結果就截然不同了,它可能導致類似恐龍滅絕這樣的毀滅性後果。 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迎頭相撞,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直接觀測到的天體相撞。自此之後,人們就加強了對可能與地球產生撞擊的近地天體的監測。天文學家一直在密切觀測各種可能撞擊地球的天體,在過去的幾年裡,天文學家在已經監測到了784顆直徑超過1000米的近地天體,幸運的是,這些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都已經基本被排除。如果要說最近的威脅,來自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大學的María Eugenia Sansaturio與同事通過數學模型計算髮現,一顆編號為1999RQ36、直徑約560米的小天體將有1/1000的機會撞擊地球,而最可能的時間是2182年。但對此不必過於擔心—首先1999RQ36與地球撞擊的機率依然極小;其次,很多科學家認為,利用現有技術,例如通過核彈爆炸或飛船撞擊等手段,都可以將威脅地球的小行星等天體推離軌道。

氣象災害 代表作品:《後天》


氣象災害代表作品:《後天》(網路圖片)

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異變,全球陷入第二次冰河紀,自由女神像、艾菲爾鐵塔、倫敦大笨鐘都將被凍成冰柱。福克斯公司用近1億美元打造出了影史上最逼真的災難特效。當然,那是在《2012》出現以前。

地球在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川期,這種場景只有在電影院才能出現。美國國防部負責撰寫氣候極速變化報告的未來學家Peter Schwartz告訴我們,即使真的冰河期席捲全球,也至少應該是在幾年之內逐漸發生變化,電影中那樣彷彿把紐約放進速凍冰箱的做法實在是太兒戲了一點。

「幸運的是,我們還生活在兩次冰河紀間的‘間冰期’,」他說,「在我們所生活的1.1萬~1.2萬年內,全球氣候恰好變得溫暖舒適。」也就是說,對於冰川期的到來我們無需過分憂慮。但他也提醒我們全球變暖正在對氣候造成影響。雖然全球變暖是一個緩慢的進程,但是一旦導致過多的北極冰川融化,就可能改變海水的溫度和濃度,擾亂洋流,進而造成全球範圍內的氣溫劇烈波動,這需要多少時間?「快的話,地球的氣候在10~20年就可能發生劇烈變化。」華盛頓大學的地球和太空及生物學教授Peter Ward說。後果是什麼?「連年飢荒,經濟崩潰,全球混亂,這是最可能的結果。」Schwartz回答道。

核威脅 代表作品:《奇愛博士》


核威脅代表作品:《奇愛博士》(網路圖片)

一名美國空軍將軍精神失常,沒有通知上級就派遣了一批B-52轟炸機,向前蘇聯境內的軍事重地投下核彈。蘇聯大使知會美國總統,如果任何一枚核彈在蘇聯境內爆炸的話,「末日機器」會隨之自動啟動且無法關閉,地球上沒有人能夠生存。作為美國總統的幕僚之一,「奇愛博士」被要求找出方法來避免世界末日,但他顯然更像是一個末日愛好者。最終,銀幕上一片空白,世界終於毀滅。

即使在核戰爭陰雲籠罩全世界的冷戰時期,蘑菇雲也沒在地球上此起彼伏。因此就算我們依然處在一個動盪的年代,各種條約和協議似乎足以保證核按鈕永不被觸發,美俄兩個核大國也都在按照條約削減各自的核彈頭部署數量,看起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雲似乎正在離我們而去。但是剛剛在日本發生的核事故提醒我們,類似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泄漏這樣的危險依然存在,發生在烏克蘭的事故迫使數十萬人逃離家園,導致的人員傷亡數字至今難以進行確切統計。雖然這不至於毀滅世界,但卻可能對局部區域產生持久的影響。20多年來,切爾諾貝利周邊30千米範圍內依然被劃為禁區,禁區內殘留的輻射強度超過安全值幾倍乃至幾十倍。「沒人能保證它明天不會再次發生。」負責切爾諾貝利受害者社會援助中心的Nikolai Tarakanov說。

外星生命入侵 代表作品:《獨立日》

「如果外星人來拜訪我們,我認為其結果會像當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時那樣,使原住居民深受其害。」我們這個時代最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之一、斯蒂芬·霍金對於人類與外星生命的接觸持有悲觀態度。但現實情況是,目前為止,人類還沒能發現地外生命存在的確切證據,更不用說可以「侵略」地球的智慧生命了。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Richard Hoover在今年3月發表了一篇論文,宣稱在隕石中發現了微生物的存在。Hoover認為這些物質是「在彗星、月球和其他星球生活的活體有機生物的遺留物」。但是,他的觀點很快遭到了質疑。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探索局的首席科學家Paul Hertz發表聲明指出,Hoover的論文沒有完成同行評議的程序,美國航空航天局不支持他的這份研究成果。

美國天體生物學研究所負責人Carl Pilcher則認為「這些隕石早在一二百年前就落到了地球上,已經受到了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換言之,無法證明這些微生物來自外星而並非地球上的污染物。當然,人們始終沒有放棄搜尋地外生命的努力,自上世紀60年代始,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空間科學實驗室負責的SETI(搜尋外星智能)項目就一直在通過分析射電望遠鏡採集的無線電信號來搜尋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證據,50年過去了,人們得到的僅僅是毫無意義的無線電噪音。但SETI項目的科學家依然滿懷希望,他們正在建立一個巨大的天線陣列用以接收外星無線電信號。並計畫到2028年,完成對100萬顆星球的監聽。美國航空航天局2009年發射升空的開普勒探測器肩負著搜尋可能存在生命的地外行星的任務,目前它已經發現了1235顆候選行星,其中53顆行星位於適宜生命居住的區域。我們的銀河系內有3000億顆恆星,最終可能會存在多達5億顆地外行星位於適宜生命居住的區域。「假如在這些星球上存在任何外星生命,下一個問題就是他們為什麼沒有拜訪我們。」開普勒天文望遠鏡項目負責人William Borucki說,緊接著他就給出了回答:「我不知道。」

地質災難 代表作品:《2012》

《2012》堪稱災難片之集大成者。世界末日如同瑪雅人的預言那樣如期而來,隨著地球磁極發生偏轉,超級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接踵而來,最後整個世界都被洪水淹沒,人類通過建造方舟渡過了這一全球性災害,獲得了繼續繁衍和發展的機會。

「岩石中的某些磁性跡象表明,地球的磁場變化是一個持續數百萬年的緩慢過程,以至人類根本感覺不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地質學家Adam Maloof這樣說。平均每40萬年地球確實會發生一次「磁極倒轉」,在最近的幾百萬年時間裏,地球的磁極已經發生過多次顛倒。

但是地質活動確實可能影響人類的生存,其中威脅最大的當屬超級火山的噴發。2010年4月,冰島火山噴發出的火山灰致使歐洲的空中交通癱瘓了幾天,但與超級火山相比,這只能算是小兒科。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計算機模擬中證明了超級火山爆發可能會造成全球性的毀滅影響。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是現代歷史上惟一記載的超級火山事件,此次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灰塵柱到達了大氣層中高達7萬米的高空,甚至破壞了1816年地球的季節性循環。麥吉爾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系主任John Stix說:「大型超級火山的破壞性相當於一次‘全球核冬天’,火山噴發點附近數百千米範圍內將遭到毀滅,由天空中落下的灰塵將導致全球農作物大幅減產,更重要的是會造成氣溫快速下降。」

變異病毒 代表作品:《我是傳奇》

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因為病毒變成了喪屍般的怪物,他們躲在黑暗中,只有夜晚才出來活動。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似乎是惟一的免疫者—災後紐約的最後一位倖存人類,甚至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人。在3年時間裏,他每天固定透過無線電波廣播傳送信息,希望能夠找到其他倖存者,依然誓死陪伴他的,只有身邊忠實的狼犬和手中冰冷的步槍。與此同時,他還在堅持著自己的研究,希望能夠找出方法,使用自己的血液製造免疫血清,治療那些被感染的人類。

對人類來說,疾病一直是擺在眼前的威脅。現代醫藥技術在減少疾病對人類危害的同時確實也在製造潛在的威脅。「我們必須對‘超級細菌’產生足夠的重視,否則人類可能退回到沒有抗生素可用的時代。」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抗生素耐藥性中心教授John Conly說。以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代表的「超級細菌」能夠對主要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令醫生們憂慮的是,主導耐藥性的基因很容易從一種細菌傳遞到另一種細菌。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全球在抗生素新藥研發方面沒有顯著進展,因此類似H1N1甲型流感這樣的全球性流行病在未來還可能繼續出現。

機器人暴動 代表作品:《黑客帝國》

這部世紀之交的科幻三部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完整的機器統治人類的景象—我們的意識被放入虛擬的母體,身體則像植物一樣被放在「農場」中進行培養,成為機器的「食糧」。作為無所不能的救世主,Neo肩負著率領反抗者推翻機器、還人類以自由的重任,但隨著他逐漸接近母體的真相,他的命運也將面對無法逃避的抉擇。

我們相信機器人可能會幹出向工人揮舞電焊槍的事,但是要說它們能夠有組織、有預謀地顛覆整個人類社會並取而代之,那實在是對它們過於抬舉了。不可否認,人類在超級電腦的研究上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舉例來說,就在最近,IBM的超級計算機Watson在美國電視問答節目《危險邊緣》中擊敗了兩位人類選手獲得了總冠軍,並贏取了7.7萬美元的獎金,但沒人會認為計算機已經能凌駕於人類之上。計算機在數據運算和存儲等領域早就超過了人腦,但在理解自然語言方面一直表現不佳,這是因為自然語言中存在大量的模糊、雙關、俚語等計算機程序難以準確理解的元素,因此,Watson的獲勝標誌著機器對自然語言的理解能力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但計算機距離趕超人類還差得很遠。「在我看來,這表明人類智能吸收了機器智能,而不是相反。 」Watson的創造者David Ferrucci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人類的智能和機器是不同的。我們的智能是互相連接的:人腦內部有著複雜的連接,和身體的所有細胞之間也有著複雜的連接 它是和語言、社會以及周圍的一切共同促成的結果。人是一臺會學習的機器,我們隨時都在從外界輸入的信息中學習,而在我們的創造物中,還沒有哪一個往這個方向嘗試過。」他接著說。除了學習能力外,我們對自己的情感是如何產生的也所知甚少,而這似乎也是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同樣參與了 Watson項目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Eric Nyberg說:「計算機和人類智能之間似乎永遠有差距,我甚至不能肯定人工智慧最後能否成功。」



来源:新浪科技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