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神奇數字神奇設計之謎(組圖)

作者:諸葛長青 發表:2011-10-21 01:5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紫禁城(ForbiddenCity)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稱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現稱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和古建築群。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此舉行盛大儀式。內廷中最著名的是養心殿。

在深入研究帝王文化的過程中,作者發現,紫禁城的確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紫禁城其名稱系借喻紫微星壇而來。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

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紫微垣在三垣中央。中國古代天文學說,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恆不變,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

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而【禁】,則更為人理解,意指皇宮乃是皇家重地,閑雜人等不得來此。

封建皇帝自稱是天帝的兒子,自認為是真龍天子;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達到江山永固,以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他們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以及考慮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森嚴壁壘。這座城池,不僅宮殿重重,樓閣櫛比,並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哨崗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不用說觀賞一下樓臺殿閣,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紫禁城裡面,包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北京網、《中國古都的故事》登載了一些關於紫禁城的故事。

一、故宮裡的宮殿為什麼是九百九十九間半

傳說,當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皇宮的時候,明成祖朱棣打算把宮殿修蓋得盡量多點、大點,總覺得皇上住的地方應當特別華貴,不然就顯不出天子的威嚴。

這天,朱棣做了一個怪夢,正要傳旨宣劉伯溫來解夢,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劉伯溫來了。劉伯溫一見皇上就說:「啟奏萬歲,臣昨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對臣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你告訴他!天宮寶殿是一千間,凡間宮殿萬不可超過天宮。你還要告訴他,要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才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你要牢牢記住’。玉皇大帝說完這些話,就扑過來一陣白茫茫的香霧,一下就把臣嚇醒啦!」

朱棣聽了覺著很怪,就告訴劉伯溫他昨夜也同樣做了這個夢,於是就下旨叫劉伯溫去監造一座不到一千間,可還得跟天宮差不多的皇宮,並去請金剛、地煞來保護皇宮。劉伯溫領旨就下去辦了,而這事兒一下子就也在北京城傳開了,老百姓都等著要看劉伯溫怎樣修蓋皇宮,怎樣去請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這些神仙來保護皇宮。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差不多,再看宮院裡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伯溫加封進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裡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裡的七十二條地溝。

作者:為避免有緣者誤解,單獨解釋一下。

朱棣規劃北京的時候,一代天才軍師劉伯溫早已經去世。那麼,為什麼人們把故事聯繫到一起呢?作者單獨解釋如下:

一是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代精通道法道術的國師,對京城規劃,自有妙計。在古今歷史上,劉伯溫和姜太公等高人軍師有一樣的傳說故事。

二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就是讓劉伯溫規劃的。

三是朱元璋稱帝后,對明朝未來進行了預測,劉伯溫即興演繹了神秘莫測但有神奇準確的《燒餅歌》,朱元璋聽了之後,就立刻讓劉伯溫拿出了北京的規劃設計方案。

三是朱棣稱帝后,立刻把劉伯溫的南京、北京規劃方案拿出來,作為重要參考意見。

四是把劉伯溫和朱棣聯繫到一起,體現了對北京的歷史人文重視。

五是人們的心裏認為,北京這麼好當然出自高手,而高手自然是劉伯溫了。

所以,對於北京的規劃,人們寧願相信這個美麗的傳說。

北京紫禁城籌建於明成祖永樂(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興建於永樂十五年至十八年。

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

二、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宮城,也分為外朝、內廷兩個部分。外朝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舉凡國家的重大活動和各種禮儀,都在外朝舉行。

外朝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旁的殿閣廊廡組成。內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和兩旁的東西六宮等宮殿群組成。

三大殿院內不植樹,有人說是怕隱蔽於樹叢中的敵人威脅皇帝的安全。

這種說明乍聽似乎有理,實不盡然--故宮養心殿、御花園中古松蒼柏高大茂密,怎麼解釋?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

太和殿、中和殿、保殿並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築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採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

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的確,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讓人肅然起敬。三大殿院內不種樹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遊覽中,我們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徹底解開這一名勝之謎。作者:這是為了總體設計的需要。

三、紫禁城是誰設計的?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

但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年近古稀的於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整個營造工程由侯爵陳圭督造,具體負責是規劃師吳中。

作者查證歷史資料,尤其是根據故宮博物院於倬雲先生《紫禁城宮殿記載》,將明朝紫禁城的只要設計者名單公開如下:

工程總指揮:

工程材料總調度:陳珪

工程總指揮:吳中

工程總設計師:蔡信

1、石材設計加工項目總設計師:陸祥,祖傳石工,技藝精湛,安裝時不差分毫。

2、瓦工項目總設計師:楊青,善於估算,對宮殿的材料總量、施工進度等瞭如指掌。

3、木工項目總設計師:蒯祥父親曾經設計過南京紫禁城,祖傳技藝。

此外,還有諸多默默奉獻的能工巧匠。做出了突出貢獻。

四、紫禁城命名之謎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三垣中,太微為上垣,紫微為中垣,天市為下垣。紫微垣為中天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名為紫宮,共有以北極星為中樞的十五顆星。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與天文相對應,皇帝是天帝之子,天子居住的皇宮便是紫微宮了。

稱皇宮為「紫宮」在秦漢時期就已開始。同時又因為皇宮四周都有高高的城牆,鱗次櫛比的宮殿,戒備森嚴,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為常人不得出入的禁地。

故有時又稱「禁城」、「禁中」。唐代時開始將紫微垣的「紫」字與禁城、禁中的「禁」字連用,稱為「紫禁」。

初唐著名詩人駱賓王有詩雲:「紫禁終難叫,朱門不易排。」晚唐大詩人白居易詩中有:「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紫禁成了當時人們對皇宮的稱謂。

歷代皇帝居住的紫宮禁地也因此稱為紫禁城。

也有人認為直接稱宮城為紫禁城大約是從明代中晚期才開始,明初時還只稱皇城。有明一代,記載宮殿建築的官修書特別少,現存官書中最早使用紫禁城名稱的是萬曆《會典》,其中寫道:「皇城起大明門,長安左、右門,歷東安、西安、北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內紫禁城起午門,歷東華、西華、玄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萬曆《會典》是目前所見最早記載紫禁城尺度的官修書,也是唯一正式使用紫禁城名稱的官修書。

如今,人們所說的紫禁城是指明清皇宮,也稱故宮。歷史上,每當一個朝代滅亡,另一個朝代建立之後,人們就把前朝的皇宮稱為故宮。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稱帝后,準備遷都北平。1403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從此,北京這個響亮而崇麗的名字,就以其撼人心魄的偉力而載入史冊。從永樂四年(1406年)改建營造北京城池、宮殿、宮城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歷時十五年,一座超過前代的帝國首都巍然屹立在東方。

五、6︰11、9︰5、九龍壁神秘數字

如同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紫禁城建築中也暗藏著許多數字,學者們力圖從數字中解讀紫禁城營建者設置的密碼,探討隱藏在這些數字背後的神秘法則。

後寢二宮乾清宮和坤寧宮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218米,東西寬度為118米,兩者之比為6︰11;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院落,南北長度為437米,東西寬度為234米,二者之比也是6︰11。同時前朝院落的長、寬幾乎是後寢院落的兩倍,前朝的院落面積就是後寢的四倍。後宮部分的東西六宮和東西五所,長寬尺度與後寢院落基本吻合。

中國古代皇帝有「化家為國」的觀念,所以建造皇宮時以皇帝的家,也就是後寢為模數,按比例規劃前朝與其他建築群落。

明代奉天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二者之比為9︰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處的土字形大臺基,其南北長度為232米,東西寬度為130米,二者之比也剛好為9︰5;天安門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二者之比仍為9︰5。古代數字有陰陽之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宮殿數量皆為陽數,而後寢部分宮殿數量則皆為陰數。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檐角獸飾九個。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故宮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故宮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意。

清代的太和殿(即明奉天殿),面寬並不是九間,而是十一間,無法印證以上說法。實際上,這是因為奉天殿在李自成進京後被毀,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建時,老技師梁九親手製作了模型,卻因找不到上好的金絲楠木,只好把面闊改為十一間,以縮短桁條的跨度。也有人認為,宮殿建築包括殿宇開間體現等級區別,明代以九間為最尊貴,清代以十一間為最尊貴。

太和門庭院的深度為130米,寬度為200米,其長寬比為0.65,與黃金分割率0.618十分接近。紫禁城最重要的宮殿——太和殿位於中軸線上,在中軸線上,從大明門到景山的距離是2.5公里,而從大明門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兩者的比值為0.618,正好與黃金分割率等同。

紫禁城宮殿門的門釘通常都是每扇九路,每路九顆。數字在這裡成為衡量等級地位的尺度。作為最高的陽數,「九」在紫禁城的建築中頻繁出現。「九」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六、屋頂的神獸之謎

此外,還有一些無法解釋的「意外」。太和殿脊獸的排列順序是:龍、鳳、獅子、海馬、天馬、押魚、狻、豸、鬥牛、行什(猴)。

多了一個行什。古代建築上的脊獸,行什僅出現過一次,就是在太和殿上。

一般宮殿檐脊上的走獸數量通常是陽數,最多為九。而太和殿檐脊上的走獸,卻有十個。午門的左右掖門以及東華門的中門和左右側門,也不像其他宮門每扇九路門釘,而只有八路。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他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裡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他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作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紫禁城包含了中國文化的精華。



来源:價值中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