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邊噴雲吐霧的工廠(圖片來源: 美國之音)
環保人士稱,三峽大壩對於魚類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在此之前,中國建設了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阻斷了中華鱘等魚類洄游產卵的通道。三峽大壩的建設更是雪上加霜。
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三峽建壩之後,淹沒了長達600公里範圍內一系列重要的魚類的產卵場,由此造成這些魚苗的發生率大大的下降。三峽之上還在規劃興建10幾座大型水壩在干流上,支流上有數以百計的水庫。」
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往來於長江之上的船隻(圖片來源: 美國之音)
中國媒體報導,由於「變江為湖」,許多適合急流生長的魚逐漸向上游遷移,進而改變了魚類種群的結構,使水生生物多樣性面臨挑戰。
馬軍認為,數十個珍稀、特有的本地魚種,可能會受到威脅。他說:「棲息地在大量喪失,物種數量在減少。這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他說,船隻頻繁往來對魚類也有威脅,特別是對那些在淺水活動的魚。
在三峽庫區,記者看到,無論長江干流還是支流,一座座新建城市拔地而起。雲陽、高陽、巴東、秭歸、屈原、郭家壩......,記者經過的這些城鎮,都是舊址被長江吞沒後易地再建的。
人口增加威脅生態
新建的移民村鎮(圖片來源: 美國之音)
新城少了老城的古樸,但是漂亮、整齊、現代,一些建築還採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風格。不過,人口的不斷增加,給三峽庫區生態保護出了道難題。
以長江支流澎溪河為例,根據規劃,該流域的雲陽、開縣兩座新城2020年將發展成為50萬人口的城市。然而,《東方早報》說,雲陽新縣城最初核定的遷建人口規模,只有65000餘人。
三峽建壩前,沿江很多城鎮都將污水直接排入江內。新建城市修建了污水處理廠,對減少污染物排放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馬軍說,過去國家投入很少的三峽庫區,現在進入了正常發展階段,上游建設了許多大型化工企業。
他說:「由於人口,包括工業這些,還在進一步的膨脹,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減少污染的努力。所以整體上看,三峽從現在所看到的趨勢來講,還是存在著水污染形勢惡化的這種可能性。」
況且,他說,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和配套設施還不完備,產生的污泥處理不好還會流入江內,造成二次污染。
農村治理更顯困難
長江岸邊的滑坡(圖片來源: 美國之音)
垃圾處理也成問題。記者在風景如畫的高陽湖邊,就看到有大量垃圾被傾倒在山坡上,十分礙眼,一旦下雨就會被衝入湖內。
不過,秭歸縣環保局副局長郝光華認為,在控制污染源方面,問題最大的不是城市,而是農村。他說:「農業上的化肥、農藥,還有養殖方面(的污染),而且這方面治理難度大一點,農民每家每戶出來的東西,也不好組織實施。」
在澎溪河流域,一項調查表明,那裡每年使用化肥30萬噸,農藥4000多噸,因水土流失帶入河流中的氮、磷、鉀等物質約為22.5萬噸。
後續工作規劃
中國在三峽後續工作中,將實施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比如,鼓勵配方施肥,缺什麼補什麼,改變目前盲目的施肥方法,以減少化肥用量。
再有就是,進行生態移民,用優惠政策吸引貧困山地的農民遷移出去,從而減少庫區人口和農業種植面積。
這又將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生態移民在有些地方已經啟動,有報導稱,重慶市計畫先期完成庫區10萬人左右的生態移民。
中國制定了《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其目標是:到2020年,庫區生態明顯改善,干流水質穩定保持II類標準,支流水華得到全面控制,城鎮和鄉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0%和80%以上; 庫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原標題:記者手記:今日三峽 生態堪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