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二,被北京地稅局罰以1500萬高額稅款的著名異見藝術家艾未未,終於通過向全社會公開借債的方式籌足800多萬保證金,向有關當局申請行政復議,這一事件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艾未未「借錢還稅」事件的分析評論。
北京《環球時報》署名單仁平的評論稱:「‘借錢還稅’的艾未未近日對外媒稱,有3萬人共‘借給他’140萬美元(約合880萬元人民幣)。」「3萬人,這個數字大嗎?中國有13億人,新浪微博用戶據稱超過1億!」「艾未未是西方世界全力支持的‘持不同政見’的符號。」「30年來,‘艾未未們’一撥撥冒頭,然後隕落,中國崛起卻逆著他們的預言不斷成形。他們被從這個大進程中淘汰,才是真正的社會潮流。」「必須說,如果沒有外國勢力鼎力支持,艾未未‘什麼也不是’。中國現實環境對艾未未行為的抑制,實際上是對外部力量借艾未未推搡中國的反作用力。艾未未只是自願做了西方撬動中國的一個支點。」「不知道那3萬個借錢給艾未未的人有多少來自中國境內和境外。希望其中的中國人都確實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追隨一個煽情的口號。」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孔捷生的評論稱:「這個國家真的低估他了。」「艾未未再度向這個政權擲下戰書,全民借債籌款儼然又一波行為藝術,正震撼著大紅門前那對鎮宅的石獅子。」「艾未未‘雖千萬人吾往矣’,底層弱者如久旱望雲霓,稱他為大俠為艾神,何況艾‘特立’而‘不獨行’,他的義舉喚起一波波公民行動,他所到之處,均有志願者舍命追隨,當地平民挺身而出保護他。」「這個政權誠然還有無窮無盡的手段來整治艾未未,但它永遠沒有足夠的智商去估量艾未未的反彈能力和人民的反抗之心。」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張華的評論稱:「過去,中國政府不知多少次以‘莫須有’罪名對付異見人士。無論以‘反革命’、‘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泄露國家機密’等政治罪名,還是‘藏毒’、‘尋釁滋事’等刑事罪名,又或‘非法經營’、‘偷稅漏稅’等經濟犯罪,甚麼罪名也沒有,就像劉曉波妻子劉霞、失明的‘赤腳律師’陳光誠、維權律師高智晟那樣,要麼將他們非法軟禁,要麼令他們人間蒸發。不少人看在眼裡,心裏都很明白這些都是政治迫害,但苦於沒有途徑表達異議,又或聲援受害人的代價過大而被迫沉默。相反,今次每個人都可透過做艾未未債主,參與這場‘行為藝術’,畢竟借錢匯款,人人可做!借錢給艾未未,除了對他給予支持,更重要的是對北京當局的無法無天,表達強烈不滿。」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與中國人民逾13億比較,即使有數萬人借錢給艾未未,肯定仍然是絕少、絕少數,不過,在官方全面封鎖下,仍然有這些人冒著被追究風險,借錢給艾未未,意圖‘保護’他,這股勇氣所折射為公義而與公權力對抗的精神,不容忽視。至於‘艾未未偷稅的事實’,迄今未見當局公布希麼文件證據,有的只是新華社報導的說法。」「我們認為,若當局已經掌握艾未未偷稅的真憑實據,就應該光明磊落地在行政復議與艾未未見真章,容許艾所屬公司可以全面查閱財務數據,容許經理和會計人員出席,讓他們在行政復議時,提出辯解,而整個過程要讓傳媒採訪。只要做足一切公開、公平、公正的要求和程序,則艾未未等人和所屬公司若違法,則他們就在眾目睽睽下被確定罪名成立,這樣,自然杜絕打壓艾未未的非議。若當局仍然以黑箱作業方式處理此事,艾未未只能蒙眼綁手面對行政復議,則他的‘罪名’,將不會使人信服,而此案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的法治形象,恐要付出巨大代價。艾案是讓國人和世人認知中國政府以法治國決心的觀察點,結果存乎當局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