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人禍」造成的「三年大飢餓年代」,在社會上流傳很多「民謠」、「諺語」、「諷刺笑話」,隨著時光的流逝,漸去漸遠,慢慢地在人們記憶中淡化和消失了。
那時,還在社會上形成許多新的習俗,半個世紀過去了,也為人們逐漸淡忘。有些事情再提起來,也能激起回憶、思緒萬千。今舉一個例子,即那時見面是如何打招呼的,也即當時最常用的「寒暄語」是什麼?
這就是:「今天**你吃了幾兩!」(**---通常指早晨、中午、晚上)
當時,在中共統治下的中國,在糧食、布、油、肉等分配上,如一輛馬車在一片白茫茫雪地上跑,把大地清楚地劃成兩半;一邊是包括毛澤東等在內的城市戶口,吃的是供應糧(包括其他供應物);另一邊是農村戶口的自給糧。供應糧是先給每一個人定糧(自報、公議、領導定),然後憑證到國營(以前無私營)糧店去買糧,對流動人員發行地方糧票和全國糧票,前者在本區有效,後者通行全國。
在農村,因為國家不供應糧食,如果今年地裡沒生產糧食或收到後被徵收,則無糧食可吃,因而造成大批因飢餓而死亡,出現許多「絕戶」、「絕村」,有些人則出外逃荒。
城市則因糧食供應不足,特別副食品極端缺乏,由於缺乏營養,造成大批城市居民浮腫。因為幾乎人人都處於半飢餓,(中級以上幹部,按級別高低有額外黃豆等補助),因而人人對自己的「定糧」看得很緊,計畫著如何分配自己的定糧,早晨、中午、晚上都要計畫用糧,否則到月底挨餓。(定糧按月計算,一月發一次)
那時,由於大家都飢餓,沒有按每人定量分食的家庭,由於吃多少不均,而造成夫妻反目、兄弟打架的比比皆是。因而大部分多子女家庭,每人都有自己的糧食罐,罐上都標有姓名,一般由家庭主婦管理,各人自己吃自己的糧食,不少家庭不煮飯而蒸飯,每人用碗蒸自己糧食罐裡的糧食,如此倒也公平,取得「和平相處」。
由於每人都籌劃著如何分配自己定糧,如中午超計畫多吃,晚上則少吃,否則到月底無糧可吃。我記得我一女同學在單位上班,中午在食堂吃飯,她給我說:有一次,她先在食堂吃了一個饅頭(一般為二兩),肚子餓,又吃了一個,但肚子還餓,又想再吃一個,她把饅頭拿到手裡,一想現在吃了,晚上吃什麼呢?遂又放下,走了幾步,肚子還想吃,又想算了,今天晚上少吃或不吃了,因而又翻身回去拿饅頭,等饅頭拿到手,又「思想鬥爭」了一下,還是放下為好,又放下了,她就這樣來回四、五次,最後還是決定不吃了,餓著肚皮上班去了。
「人們的生存環境決定人們的思想意識」。那時人們的思想中最重視的是自己定糧的分配問題,這也就反映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
不論是陌生人、還是認識的人,見面的寒暄語一定是「你今天中午(或其他)吃了幾兩?」如你回答:「吃了四兩」。對方還覺你吃得太多,可能還會驚訝地問:「你吃這麼多,你定糧是多少?」
這些對現在來講,覺得不可思議,是「天方夜譚」,而那時卻是活生生的現實。
如在旅行時,當在火車在火車站一啟動,大部分旅客都會向鄰座或對面座的旅客問:「你中午吃了幾兩!」這也就是如現在問「你好!」一樣,你也可不回答,並無他意。
筆者此時想到的是:希望我們一代代都要記住:「你今天中午吃了幾兩!」,這是偉、光、正的中共對中國人民的「恩賜」。
(看中國首發 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