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空氣污染,一直是困擾中國的重大問題之一。最近以來,由一個名為「PM2.5」的空氣監測數據引起的爭論,又一次把空氣污染現狀提升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今天的中國觀察,要為大家介紹有關中國空氣污染現狀的分析評論。
深圳《晶報》署名湯嘉琛的評論稱:「美國駐華大使館幾年前就開始發布他們獨立監測的北京空氣污染數據,公眾可以通過微博即時查看。這一數據屢次與中國政府的官方數據矛盾,讓中國方面頗為尷尬。相較於北京市環保部門的‘輕度污染’評級,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經常給出‘危險’警告。前兩天,北京市環保局回應公眾質疑時稱,空氣質量數據不能只看美國大使館的‘眼色’。這話當然沒錯,但按照同樣的邏輯,空氣質量如何大概也不能只看環保局的‘藍天指數’——北京市每年空氣質量達到優良級別的天數多達260多天,誰信?」「連直面空氣污染現狀的勇氣都沒有,我們如何相信他們能夠本著對公眾負責的態度去改善空氣質量?」
北京《經濟觀察報》署名啟越的評論稱:「我們應該感謝美國大使館那個內部監測數據。它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叫PM2.5的東西每天經過我們的肺,讓我們可能患上肺癌、哮喘等疾病。」「在公眾壓力之下,應時而出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中,雖然同意將公布PM2.5監測數據,但是時間點定在2016年。公布一個PM2.5檢測數據,真的有那麼難嗎?我們認為,最大的難點在於我們官員的思維,是以政績為本還是以人為本?問題是,一個公眾都不相信的空氣質量數據,還有公布的意義嗎?」「如果我們一直沈迷於自我製造的‘空氣優良’的數據中,必將是要給雙輸的結果:我們失去了自己的肺,政府也失去了公信力。」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中國東部和北部大片地區再被霧霾籠罩,空氣污染是否已經‘失控’的爭論席捲輿論。官方堅稱沒那麼嚴重,但網際網路上一直更相信美國駐華使館的監測數據。爭議看似發生在對污染嚴重程度的判斷和解讀上,實際這還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老問題。由於政府公信力不足,官方的很多東西如果拿到輿論中去爭辯,很容易不堪一擊。」「中國反空氣污染的戰爭必須打響了。而且它應是一場‘全民戰爭’。政府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再不可遮掩問題、搞北京奧運時的那種‘一陣風’治理了。作為公民,我們有發牢騷的本能,但我們都得為打贏這場戰爭具體做些什麼。因為所有開車的都是PM2.5污染物的排放者,大氣污染的源頭恰恰是我們每一個人。」
香港《太陽報》「華夏透視」的評論稱:「中國為經濟發展付出的環境代價令人怵目驚心:大部分地區空氣污染物濃度超出世衛標準五至八倍,百分之百的城市居民生活在不合格的空氣中。」「就目前而言,全國大部分城市平均每年二百多天為灰霾天氣,空氣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質,有專家指出,灰霾天氣已取代吸菸成為國人患肺癌的首要原因。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更斷言,‘無論是有病還是沒病,五十歲以上的廣州人,肺都是黑色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生活在都市裡的中國人每天都在吸毒,每個人都是污染空氣的‘吸塵器’和‘過濾器’。然而,口口聲聲‘以人為本’的執政當局卻採取鴕鳥政策,掩耳盜鈴,愚弄百姓。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長期用比國際標準低得多的標準來監測和發布空氣質量,結果不是‘優良’,就是‘輕度污染’。直到今天,這個被稱為PM2.5值的國際通行空氣質量標準,依然被當局列為國家機密。」「從根本上講,發展經濟就是為了造福於民,離開或偏移這個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甚麼GDP,甚麼執政為民,甚麼科學發展觀,統統都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