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靜能生慧的含義:
靜能生慧在平靜安逸之中增長智慧、佛家語:「靈臺清靜,靜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也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延乎答問錄》:「蓋心下熱鬧,如何看得道路出?須是靜,方看得出。所謂靜坐,只是打疊得心下無事,則道理始出。道理即出則心下愈明靜矣。」《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陶弘景說:「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
總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認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佛陀把智慧分為三種——「聞慧、思慧、修慧」,最關鍵的是修慧。通過修習內觀可以獲得智慧、戒、定、慧,是佛陀留給眾生的教誨。也是引向頓悟的一條捷徑。要拒絕引誘,不再過份專注於外物,心才會達到靜定,這就是戒的意義。心清靜、意清靜,智慧即會湧現。後來有人把「靜能生慧,寧靜致遠」合為一句,強調修身養性的必要性。
二、靜能長壽的含義:
「靜則神藏,燥則消亡」出自《黃帝內經》,即神宜靜,而不宜燥。靜,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內存、心神平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靜後,大腦又回覆到兒童時代的腦電波狀態,衰老暫時得到「逆轉」。靜神養生的方法包括少私寡慾、調攝情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不少古人正是因為善於靜神養生,從而延年益壽。
靜還包括心理上的寧靜與淡泊,以及各種各樣的靜養。《內經》說:「靜則藏神,躁則消亡」。明代「養生四要」一書指出「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說明一個人要有平和寧靜的心態,會有益於長壽。當然,要達到「靜心」還必須要修心養性,正如孔子所說的「仁者壽」就是養性的結果。
除了心理上的靜養以外,所謂靜養,就是節奏慢,包括呼吸慢、心跳慢、吃得慢、動作慢……總之,一切藉以自然,但以慢與少為先,如運動少、吃得少,善於節能、減少能量消耗,於是陽氣耗散得少,陰津保護得好,所以人的壽命也相對較長。
目前,正當現代人受快節奏生活壓力疲於奔命時,國內外不少專家呼籲,人們需要靜下心來,慢慢享受生活。於是乎「慢生活」在全球悄然興起,「慢」源於「靜」,慢是靜的體現,是一種靜的方式。慢生活的首倡是」慢飲食,基於慢餐有許多健康理由,它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飲食文化」,成為人們長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