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是對木偶戲逼真與傳神的描述。中國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奇葩,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技藝精湛。
客家木偶戲是中國木偶戲一大分支,明朝時隨客家人的遷徙從福建傳入梅州。在改革與發展中,客家木偶藝術融匯了客家方言、山歌、民間小調等,富有濃郁的客家韻味,也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藝術工作者。已故的中國現代著名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家、梅縣木偶劇團創始人謝發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
(圖片來源: 網路)
近日,記者探訪了謝發故居「寶樹堂」,探尋大師當年的藝術之路。
寶樹堂位於廣東梅州下市角,建於清康熙初年,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為三堂兩橫一圍龍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據謝發的兒子謝永昌介紹,謝發就在此屋隨其祖父練習木偶戲,一步步成為大師。
謝發7歲學藝,9歲登臺,13歲即得師名,而後一直被人們稱為「發師」。 「當時由於年齡小,登臺表演時每次都要墊個小板凳來提線表演。」已經73歲的謝永昌說。
謝發,1908年出生於梅州梅江區東山下市角的普通家庭,其父謝瑞庭是當時梅縣提線木偶戲班「樂堯天」的班主,以擅唱小生與紅淨而聞名。在謝瑞庭的藝術薰陶下,謝發從小就熱愛戲曲,尤其愛玩木偶。謝發7歲即開始學習八音彈唱和木偶藝術。他終日木偶不離手,練至唇焦口燥、手指磨破仍不停歇,苦練至13歲已有了師名。但他仍未止步,繼續拜師學藝,改進客家木偶表演形式。上世紀30年代,謝發開始對梅縣木偶戲進行創新,研製出許多新的人物造型,並把當時只有10根控線的木偶增至十七八根控線,豐富木了偶的動作與表情。1951年春,當地政府大力支持藝術發展,以謝發的「樂堯天」為主體組建梅縣民藝線劇團,成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木偶表演藝術專業劇團,謝發擔任團長。1978年該團復辦並改名為梅縣木偶劇團。
謝發演藝精湛,名氣不脛而走,曾受到中外藝術家的盛讚。1952年春,謝發與來華進行藝術交流的蘇聯功勛藝術家奧布拉茨多夫同臺表演,謝發表演了提線木偶《化子進城》中的「弄蛇」、「舞獅」等絕活,讓奧布拉茨多夫嘆為觀止,表演結束後,他稱讚「中國的藝術家真了不起,謝發控線的10個指頭靈巧得堪與鋼琴家媲美」。同年4月,謝發還代表木偶演藝界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木偶戲、皮影戲藝術交流大會,其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在場觀眾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多國藝術家的讚賞。
謝永昌告訴記者,謝發不僅精於木偶藝術和八音演奏,而且在曲藝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為使客家地區的觀眾在欣賞木偶藝術中獲得更多的樂趣,謝發對木偶表演藝術做了大膽的改革,在木偶戲的唱詞和唱腔中使用客家方言,融入了客家山歌、民間小調等各種歌唱形式的精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唱腔「傀儡腔」。「傀儡腔」又叫「謝發腔」,它包括「猜調」和「拆字歌」等,全是用客家話演唱,咬詞吐字清晰,在聲音的變化中喜怒哀樂駕馭自如,深受客家民眾喜愛。196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將謝發的「猜調」錄製成唱片發行。
1966年12月謝發在梅城病逝,終年59歲。「他在藝術道路上的刻苦勤奮和大膽創新的精神是留給子孫後代的寶貴財富。」謝永昌說。
来源:文化中國-中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