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的歷史已經超過了20年,然而除了2007年的大幅度上漲以外似乎並沒有多少賺錢的效應。儘管上證指數一直在走牛,但從持續的時間來看,下跌的時段遠比上漲的時段要長,這也就是所謂「牛短熊長」來源。
賺錢效應的理解是市場有較大的漲幅,然而這樣的理解忽視了時間因素。以2002年的6.24行情為例,當時由於政策的出臺導致上證指數在2002年6月24日當天在1704點跳空開盤,而前一個交易日不過1562點,跳空高達142點。接著上證指數在第二天摸高1748點後就逐步下行,這一跌居然跌了半年,直到2003年1月才見底,其時上證指數已近1300點,遠低於6.24行情的起點1562點。這波行情賺錢的只有在6.24以前買進的籌碼,但當時市場低迷,成交量極其萎縮,因此賺錢籌碼並不多,實際上持有這些籌碼的投資者自己也知道這樣賺來的錢類似於買彩票。因此這波行情非但沒有產生賺錢效應,實際上還產生了大面積的虧錢效應,因為在6.24之後買進的籌碼幾乎全部處於不斷割肉的狀態。類似的所謂上升行情在上證指數中屢屢可見,這種快漲甚至一步到位式上漲導致市場演變呈現出牛很短而熊很長的結局,也是市場缺乏賺錢效應的真實體現。
導致缺乏賺錢效應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其主要的根源在於20年前的高股價。
造成高股價的原因在於市場初期上市公司過少且股份沒有全流通。記得在交易所還沒有開張的時候就有不少公司在發行股票,當時投資者考慮的主要是分紅回報與銀行利率的比較。可是這種理性的投資理念在交易所成立之後卻完全改變了,因為股票少資金多,有段時間甚至已經沒有人賣出,幾個大戶每天交易1手使股價保持連續的漲停,幾分錢收益的股票股價幾十元,最終這種股價奇高的局面必然會逐步回落到合理區域。如果我們用市盈率來衡量那麼這20多年應該是一個長期的熊市局面,與上證指數的長期牛市局面完全相反。
儘管目前市場的規模似乎已經很大,但仍然遠未到穩定的狀態。目前美國的股市每年也新增數百家公司,但同時會有數百家公司被摘牌,因此新增公司數量對於市場幾乎沒有影響。再比如日本股票市場的公司數量近四年來從近4000家下降到不足3600家,降幅達到10%,甚至回到10年前的水平。然而我們現在每年仍新增數百家上市公司但幾乎沒有公司退市,而且還遠沒有完。由於中國經濟規模龐大,所以企業數量多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即使只有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上市那對於股票市場也是一個天文數字,目前滬深兩市還只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
從長期來說,讓足夠多的公司滿足上市願望是一種必然,因此市場的擴容壓力將是長期的,以前那種短時間上漲和長時間下跌的格局不會有大的改變,然而市場也並非沒有底部。上市的前提是要完成IPO,如果市場定位低了,那麼IPO就會出現困難,這樣公司IPO的積極性就會減弱,所以市場的下跌也是有限度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歐美經濟由盛及衰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其必然會衝擊A股市場。考慮到這一額外的因素,中國股市存在跌過頭的可能性,但只是短暫的,市場的長期底部仍將受制於IPO。
由於目前已經有不少個股的分紅回報超過銀行利率,因此繼續下跌的空間不會很大,市場將會以越來越小的幅度進行波動以等待某年某月市場規模擴大到無所謂新增上市公司為止。
儘管對於未來的市場缺乏長期看好的理由,但這只是針對股價而言。由於指數設置的特點以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未來幾年上證指數仍將以穩健的方式逐步抬升底部。僅以上證指數而言未來仍然處於長期牛市中,「牛短熊長」的局面將長期延續,投資者要享受這樣的「牛市成果」還需要十二分的努力和一定的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