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孤山和西泠橋附近坐落著三十多座名人墓塚,1964年,為了「掃除腐朽反動的思想影響,改變與‘鬼’為鄰的不合理現象」,這些名人墓塚被集體遷至雞籠山馬坡嶺腳下,「過過集體生活」。
秋瑾墓前的塑像
孤山和西泠橋附近坐落著三十多座名人墓塚,1964年,為了「掃除腐朽反動的思想影響,改變與‘鬼’為鄰的不合理現象」,這些名人墓塚被集體遷至雞籠山馬坡嶺腳下,「過過集體生活」。
當1965年1月29日早上的太陽升起時,杭州西湖邊孤山旁的秋瑾墓,又一次消失了。在剛剛過去的那個冬夜,杭州園林局技術員陳而揚等人,炸開了混凝土澆筑的秋瑾墓。
暗淡的燈光下,秋瑾仰躺在已經腐爛崩塌、只有幾根筋柱支撐著的棺木中,骨架完整、髮髻完好,發後還有一枚玉簪。但衣著也已腐爛不堪,只有腳跟處留著兩塊皮鞋後跟,骸骨旁有一柄短劍。然後,人們將秋瑾遺骨一塊塊拾揀出來,放進了一隻高約兩尺的陶瓷罐內。
凌晨時分,裝有秋瑾遺骨的瓷罐,被一輛卡車載到孤山3.5公里外的雞籠山馬坡嶺,安入了一個現挖的土坑中。陳而揚在陶罐上放置了幾捆稻草,再蓋上一塊石板、覆上泥土,掩埋後削平地面,以便將來踩到鬆軟土時,即可確定秋瑾葬處;還是不放心,他又就近找了一棵小柏樹種在上面,作為將來辨認的標記。
秋瑾自1907年殉難後,靈柩輾轉大半個南中國,忽而杭州,忽而紹興,後來又遠遷湘潭、長沙,直到1913年再次遷回杭州。這一回,生前只活了33歲的秋瑾,卻要在身後的第58個年頭第九次遷葬,並且沒有墓碑。
不過,當秋瑾遷葬到這裡時,她在孤山時的近鄰遠鄰們,卻早在幾個月之前就已經被搬遷到了這裡:蘇小小、林和靖、徐錫麟、陶成章、尹維峻……原本西湖邊擠得滿滿噹噹的名人墓,在一夜之間被盡數清理。、
陳而揚等人只是「奉命」行事,這個「命令」,源自於當時中國最高領導人。
讓死人也過集體生活
據時任浙江省委宣傳部代理部長的陳修良回憶,早在秋瑾墓被拆十年前,也就是1955年,毛澤東已有拆除西湖邊名人墓的念頭。
從這年11月至第二年1月間, 毛澤東大部分時間住在杭州的劉莊,也就是今天的西湖國賓館。有一次同浙江省委第一書記江華一道憑欄遠眺,看到孤山一帶有許多名人墳塚,感慨道:「西湖邊的墳墓太多了,這些墳墓可以拆遷一下埋到郊區去,讓死人也過集體生活不好嗎?」然後「江華聞言連連贊同,表示立即照辦」。(《陳修良文集》)
浙江省文化局局長黃源也談到,毛澤東有一天與江華談到「我是和墳墓為鄰的」。 (《黃源回憶錄》)
無論毛澤東是在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表達的意願,結果卻是眾所周知:一夜之間,西湖邊,特別是劉莊草坪上的一些墓塚就被搬掉了。
西湖邊自古以來名人墓葬眾多,尤其是上有文瀾閣、西泠印社,被稱為「西湖人文薈萃之地」的孤山,自南宋隱士林和靖在此梅妻鶴子終老一生後,這裡一直是名人們心儀的身後長眠之地。尤其是晚清、民國之際,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一干辛亥英烈陸續歸葬於此,孤山由是成了「西湖深厚人文底蘊的一部分」。
也因此,杭州市委對拆墓之事頗多牴觸。3月1日向浙江省委打報告稱「對孤山、西泠橋一帶墳墓,我們決定保留不動者,有秋瑾墓、蘇小小墓、林和靖墓、徐錫麟墓,蘇堤西頭張蒼水墓、章太炎墓亦均未動」。其他如陶成章墓、蘇曼殊墓、武松墓等十四座,則被拆除搬遷。
地方民主黨派人士更是立即向總理周恩來提意見。周恩來隨即致電浙江方面,叫停了這場拆墓運動。其後,已經動手拆除的12座名人墓還得到了修復,1950年代的這場風波,就此告一段落。
「掃此荒唐」
這只是拆墓風波的暫時平息。
1964年,正當中國社會生活急劇泛政治化之際,毛澤東秘書胡喬木在西湖汪莊5號樓休養時寫的一首《沁園春·杭州感事》,成為拆墓風波再起的由頭。
胡喬木的原詞是「土偶欺山,妖骸禍水,西子猶污半面妝。天共我,吼風奇劍,掃汝生光!」該詞送毛澤東審閱時,毛澤東「終日把玩推敲」,最後將末句改定為「誰共我,舞倚天長劍,掃此荒唐」。修改後還加了批註:「杭州及別處,行近郊原,處處與鬼為鄰,幾百年猶難掃盡。今日僅僅挖了幾堆朽骨,便以為問題解決,太輕敵了。至於廟,連一個也未動。」這闋毛澤東親筆改過的詞,以大字(新四號)在當時的《浙江日報》第一版顯著位置刊布,成為「拆墓運動」的檄文。
12月2日晚,一束探照燈射向西泠橋頭,「就在這裡挖」,從橋頭的蘇小小墓開始,一場突擊拆墓運動開始了。
蘇小小是南朝時代的杭州名妓,一千多年來,除了「幽蘭露,如啼眼,煙花不堪剪,無物結同心」這樣淒清迷離的傳說外,幾乎沒有任何確鑿的史料事跡。
據瀋復《浮生六記》記載,蘇小小墓在西泠橋側,「土人指示,初僅半丘黃土而已」。是乾隆南巡到杭州時問及,地方官才修蘇小小墓。當幾年後乾隆再次南巡來到杭州時,看到蘇小小墓已經重整成了一座八角形的石墳,墓碑上寫著「錢塘蘇小小之墓」。
而在1964年這場拆墓風波中,杭州城內紛紛傳言,蘇小小墓棺槨內只有一隻紅色繡花鞋,並無骨骸。
「宋義士武松之墓」
真幻武松墓
同樣因傳說而家喻戶曉的武松,其墓塚也在這晚被毀。
長久以來,世人都認為武松墓只是想像塚,不過美術家姜丹書卻在一篇文章裡,談到了同年好友吳劍飛見到武松棺槨的情形:「吳劍飛九歲時(1894年),有一天走過杭州湧金門,正巧瞥見一具棺材被修城牆的工人起出來,和頭(屍體頭部靠著的棺材正面板)上題曰‘武松之柩’,宋體字,每字大約六寸見方,凸刻,貼金,金色未變,全棺完好,比平常的長大,漆色黑裡泛紅。」
「初以為此是空塚、想像塚或衣冠塚。不料一經掘發,赫然有棺,且長大,而棺木已朽,從朽縫中窺見其骨亦頗長大,乃即壅復原狀。」
姜丹書還提到,後來武松墓遷到西泠橋,由上海灘流氓大亨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三人出資,在原址上建造了墓碑。此事也在《上海老中醫眼裡的杜月笙》一書中得到了印證。該書稱,西泠橋畔「武松墓」當年落款具名的,正是黃、張、杜三人。
當武松墓在1964年被打開時,姜丹書的描述果然被證實:腐朽的棺柩裡,確實有白骨,然後工人們把遺骨盛進骨瓮,也由汽車運往雞籠山的亂墳堆中安葬。至於武松其人的真實身份,地方史籍如《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等都曾明確記載,稱其為北宋時的杭州提轄,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並強調「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
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倚仗乃父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武松對其恨之入骨,於是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門前,待蔡鋆出門之際,暴起猛刺,當即殺死了蔡鋆。而後武松被官兵蜂擁圍攻,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其於西泠橋畔」。
墓劫
無論衣冠塚、想像塚還是空塚,在1964年12月2日那個晚上,西湖邊包括蘇小小墓、于謙墓、武松墓、林和靖墓在內的西湖三十多座墓塚,都被挖開,然後進行分類處理:與辛亥革命有關的裘紹、尹維峻夫婦、徐錫麟、陶成章合為一組,蘇曼殊、林啟、徐寄塵、惠興、林寒碧為另一組,隨後地方政府於12月15日在雞籠山馬坡嶺修成了10座小型合墓。至於蘇小小墓、林和靖墓、馮小青墓、馬鞠香墓,鶴塚、馬塚、齒塚等,則「拆除後不予重建」。
12月9日,《浙江日報》又發表了「西湖園林清理墳墓碑塔」的長篇報導,稱杭州已經「掃除腐朽反動的思想影響,改變了與‘鬼’為鄰的不合理現象,熱烈擁護社會主義文化革命中的這一重大措施」。
而後,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向西湖公社徵用了雞籠山馬坡嶺腳的15畝土地,整理後作為辛亥革命烈士和政治文化名人墓地,於是,西湖邊的名人墓塚,就集體搬遷到了這個杭州城郊的小山坳裡。
基本搬遷完畢後,1965年1月28日,浙江省委又接到中央指示稱:「土偶妖骸所指很廣,並不限於有形的廟墳,一切舊文化中的偶像骸骨都包括在內,對這些東西必須進行很艱鉅的長期的鬥爭。」
當天,杭州市園林管理局決定拆除西湖西泠橋附近的最後一個墳墓,也就是用鋼筋混凝土鑄成的秋瑾墓。
儘管郭沫若也曾在1958年9月代表官方評價秋瑾為「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驅人物、一位先覺者,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反封建主義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但在意識形態領域波詭雲譎的1960年代,秋瑾墓終究還是難逃劫運,又一次被毀了。
到3月6日,杭州市政府簡報稱,這場為期一個半月的「徹底革命、除舊立新」運動,分5批一共拆掉墳墓654座……與此同時,杭州的雲棲寺蓮池大師塔壇和佛像、六和塔內三十一個菩薩、岳廟牌坊、于謙牌坊、靈隱路九里松附近葬有司徒雷登家族成員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墓群,也盡數被毀壞,或者就地深埋,從此永沒黃土之下。
頸骨上的刀痕
當秋瑾等人再次被記起時,已是15年之後。
「文革」結束,隨著岳廟重建,名人墓塚也陸續回遷。1981年,秋瑾墓在西泠橋的另一端重修,塑漢白玉全身雕像,還有孫中山的「巾幗英雄」手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此前人們險些找不到秋瑾在馬坡嶺的葬處—— 唯一的線索是「埋在雞籠山下」。
幸好,當年親手葬下秋瑾的陳而揚是個有心人。陳而揚曾是個草藥郎中,退休後還常到西湖山裡去挖掘草藥,有時也會到埋秋瑾骨殖壇的地方去看看。
1978年的一天,陳而揚在馬坡嶺與附近雙峰村村民來政富抽煙閒聊,忽而談到秋瑾,陳指著一棵小柏樹說:秋瑾骨殖壇就在這下面。這柏樹正是1965年陳而揚親手栽下的那棵,此時已經有一人高了。事後陳而揚說,他將秋瑾單獨埋葬並樹立標記,只是覺得秋瑾「是個好人」。
兩年後的一個上午,雞籠山來了幾位尋尋覓覓的人。他們是受鄧穎超指示,被浙江省委、杭州市委指派來雞籠山尋找秋瑾骨骸的。而那天早上,知道內情的來政富正好在現場,於是秋瑾遺骨順利地重現人間。
骨殖壇挖出來之後,尋遺骨的人在地上攤開了一塊隨身帶來的白布,將秋瑾血紅色的遺骨一塊塊在白布上拼接。當拼接到頸骨時,他們發現了頸骨上留有的刀痕,便初步肯定了這是秋瑾遺骸。骨骸被取回去後,又經過一番鑑定,確認無誤,重葬在西泠橋畔,還為秋瑾樹碑立像。
此後,徐錫麟、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陶成章墓、楊哲商墓、瀋由智墓等一批辛亥革命名人墓葬,被遷到鳳凰嶺南天竺原演福寺舊址,重修墓葬。
1988年,似乎連政治「不達標」並無骸骨的蘇小小,也因才情和淒美的愛情故事而受到禮遇,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攢尖頂亭,名「慕才亭」,亭前鐫刻對聯曰:「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新千年時,章太炎墓、于謙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紀念祠堂,也被回遷或恢復。
寂寥馬坡嶺
然而,並非每一個遷到馬坡嶺的名人墓塚,都能順利回遷。
「當時遷墳非常倉促,幾乎是一夜之間,很多墳塚沒有任何記號,只有問村裡的老人。」杭州名人紀念館館長瀋建中說。
雞籠山馬坡嶺,是一處連許多老杭州人都未必能說出準確位置的偏僻之地。 「在雙峰村附近,中國茶葉博物館後面,滿覺隴村旁邊,穿過五老峰隧道,直到吉慶山隧道口之前,那一片連綿起伏的青山就是。」杭州歷史學會會長丁雲川說。這一片青山,分別是裡雞籠山、外雞籠山、吉慶山、鳳篁嶺、南天竺……
一個並不寒冷的冬天上午,本刊記者找到了吉慶山隧道南入口。附近值勤的交警說,從這裡的一個右行岔口走下公路,然後再迂迴就是「西湖名人墓」。順著路標步入山間,踩著落滿枯草的小徑步行二百米,果然看到了一方高三米左右的紀念碑,立在對面的山腳下,中間隔著一片茶園。
碑前有石階,一路尋過去,有一代才子、投身辛亥革命的「詩僧」蘇曼殊;浙江大學前身求是書院的創辦者林啟;現惠興中學、原杭十一中創辦人惠興女士;冒著生命危險為秋瑾在西泠橋畔筑墓的同盟會會員徐自華、徐蘊華姐妹;反對袁世凱的志士、南社詩人林寒碧先生。
紀念碑上相片中的人兒,相貌清晰,連衣裳、服飾的細節都纖毫畢現。然而,與西湖邊蘇小小、岳飛、秋瑾墓等名人墓相比,這裡過於安靜與偏僻,而且也沒有一座像樣的墳塚,簡單得有些奇怪。他們就在這寂寥得只剩枯葉飄落迴旋之聲的山野間,長眠了46年。
「墓碑後面的山上,單憑肉眼,你能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土包包,和散落在西湖風景區的許多無主墳墓似乎沒什麼兩樣,很難相信,這些在近現代史上都是一些不平凡的文化名人。」丁雲川說。
但蘇曼殊等人的墓塚,因為墓碑毀於文革,加上當初草草重埋,一度無法辨認,有的墓只能看到隱隱約約的小土堆,有的則完全湮沒。最終只能立碑紀念,而無法再尋回他們的遺骨。
「在這些墳塚中,我們對不上號,只有大概位置,也不忍心再去打擾他們了。」丁雲川說,有些名人始終沒有找到,除了紀念碑上的六位之外,革命烈士馬東林的墓沒有確切方位,晚明早慧命薄的馮小青女士之墓,也沒有找到。丁雲川為此寫信給杭州市委市政府,認為「不應該讓這些曾在西湖上留下過痕跡的文化名人,無聲無息地消失」,並提議把6位名人墓統一修成「西湖文化名人墓」。於是,2005年12月5日,西湖文化名人墓竣工開放。
只是,依然很少有人來到這個需要步行到1公里外才能打到出租車或坐上公交車的偏僻所在弔祭。「西湖名人墓」隔壁的隧道管理員們說,有時一個星期都難得看到一位遊客。
来源:看歷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