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城裡豎起了一柱電波發射塔,塔高634米,為世界第一高,名稱用英語合成,寫作片假名,也就算日語,漢譯本該是「天空樹」,被中國人搶先註冊,只好叫「晴空塔」。天有陰晴,而且座落在墨田區,似不如叫摩天樹,或者就叫它天樹。
摩天樹是名為日建設計的公司設計的,由澄川喜一和安籐忠雄監修。澄川是當代藝術家,以木石金屬為材料,造型常運用日本刀的曲線,摩天樹也用上這種傳統曲線美。佔地有限,不能仿333米高的東京塔四腳落地,基座採用三足鼎立的三角形,三條腿在50米高處合為一體,向上漸變,約300米高處變為圓形。從四層乘電梯,50秒升到350米處,有第一展望臺「天望甲板」,高過加拿大CN塔展望臺的450米處有第二展望臺,叫「天望迴廊」,360度觀景,一覽眾山小,也可以找找自宅在哪邊。
我是昭和末年東渡的,望望然汲汲然登臨東京塔。這座電波塔建成於1958年,是日本經濟大發展年代的象徵。50年後,2008年動工建造摩天樹,取代受高樓群影響的東京塔,並充當平成時代的象徵。然而現實是,日本的家電、半導體在世界市場上失去主導權,汽車產業大有被趕超之勢,撐持經濟的製造業也停滯不前。有人把1990年以來的二十年稱作「失去的二十年」,甚而悲觀再失去十年,日本從發達國家中掉隊。仰望摩天樹,未必是望見希望,更指望它帶來商機。2012年5月22日摩天樹開業,塔裡塔外人如潮。登上去,最想望什麼?第一想望望富士山,它是日本的自然高度,而摩天樹是人工高度;再就想望望東京塔,這大概是上歲數人的心態罷,他們總是要回顧歷史。很有名的歌手德永英明翻唱昭和年間的老歌,做電視宣傳,平生第一次登上東京塔,眺望摩天樹,感慨時代的變遷。
摩天樹頂尖是全長140米的天線,好似五重塔的相輪。它的抗震系統正是採用了五重塔的傳統結構。公元538年,欽明天皇(當時叫大王,還沒有天皇之稱)在位,佛教從朝鮮半島傳入日本。585年信佛的蘇我馬子立塔,隆重供養,可能那就是根木柱,反對佛教的物部守屋將它砍倒。這應該是原始的立柱信仰。五重塔中間立一根木柱,即所謂心柱,支撐塔頂的相輪。從立柱信仰來說,它就是神體,不是用它來支撐建築,而是周圍的檐、壁保護它,莊嚴它。
百年以前的五重塔現存26座。法隆寺的五重塔建成於7世紀末8世紀初,高34米,幾經地震,千餘年不倒,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建築。東寺五重塔高56米,建於1644年,是高度之最。七重塔、九重塔也修建過,但雷擊火燒,都不復存在。平成年間興起建塔熱,二十來年各地建起30多座五重塔,多數是傳統木造。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明治年間興建的磚瓦建築和美國式鐵骨建築紛塌倒,但木造多層塔無一倒掉,於是掀起了一場建築抗震的「柔剛論爭」。1963年廢除樓高不超過31米的限制,第一座超高層建築(高147米)採用五重塔各層不加以牢固鏈接的「柔結構」。摩天樹的塔身為鋼骨構造,心柱是鋼筋混凝土圓筒,高達375米,直徑8米,直立當中。塔身與心柱之間有大約1米的空隙,高度125米以下與周圍的鋼骨塔身連為一體,以上則是像五重塔一樣呈「倒擺」狀態,用96臺油壓減震器相連,以防搖擺時塔身與心柱碰撞。若發生地震,心柱上部搖擺的方向與塔身不同,互相抵銷,使整個摩天樹的搖擺最大能減輕一半。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東京塔的天線彎曲了,而立起600多米的摩天樹在施工中安然無恙,意外地檢驗了抗震性能。不過,五重塔的抗震原理仍然是個謎,至今未破解。心柱內部設有避難樓梯,2523級,走下來需要一個來小時。
摩天樹迎客之際,片山修把建造世界第一塔的智慧與技術的現場報告結集出版,題為《挑戰六三四》。這是技術挑戰,也是民族精神的挑戰。政治家蓮舫在清理國家預算項目時質問:不世界第一就不行嗎?東京摩天樹似乎做出了回答。明治維新以降,直至東京塔,日本跟著歐美走過來,亦步亦趨,但摩天樹強調日本特色,很顯出自信與底氣。從色彩來看,東京塔紅白相間,自有一番熱烈,摩天樹是藍與紫交輝的素雅,或許有益於慰愈長年不景氣而產生的戾氣。
摩天樹聳立在「下町」,也就是老街,高塔和兩旁低矮陳舊的樓房混搭,好似合成的穿越影像。要說穿越,繪師歌川國芳180年前就來過當下,他的浮世繪上畫有「摩天樹」,而且由三條線構成。好事者問澄川喜一,他說沒見過這幅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