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過度開發造成環境破壞(看中國配圖)
最近在微博與推特上流傳一段話:「【一個傳播了半個世紀的謊言】:中國貧窮是因人口多造成的。中國人口密度在全球排名為 55名。排在中國前面的國家幾乎都比中國富裕,歐洲國家更是如此。亞洲比中國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都比中國富裕得多,亞洲人口密度最低的蒙古卻是最貧窮地區。顯然將中國問題怪罪於人口太多,是巨大的謊言。」
這段話其實有嚴重問題。第一,並沒有人將人口歸結為中國貧窮的唯一根源,這是虛構前提。杜撰前提做為靶子,以此建構批判目標並提出自己的「理論」,是近年來認為「中華民族即將滅種」的「反計生派」(實是反節育派)的慣技。第二,人口密度不僅僅是因為人口自然增長形成的,而且它也只是衡量人口與資源、經濟關係的一個指標。脫離具體的經濟環境去比較後工業化國家的人口密度與工業化國家之人口密度,並無意義。三,中國人口密度固然在世界上排名靠後,但可耕地面積相對於國土面積來說不高,人均耕地面積很低。因此,上述話語顯然是外行拼湊的,從前提、推論邏輯到結果都存在嚴重錯誤。
人口密度高,往往基於以下原因:
1、該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或者特殊,長期以來是一國或者一區域的經濟中心。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長之外,還能吸引周邊地區人口前來(即人口的「機械增長」)。這就是香港人口密度6420人/平方公里,上海2640人/平方公里,天津886人/平方公里,北京823人/平方公里的由來。
港滬兩地產業結構較優、經濟發展水平高,服務業發達,早已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無論是經濟輻射能力還是吸附資源的能力都很強大,因此能夠支撐如此高密度的人口。其中北京的情況稍特殊,該地是消費型城市,但因為是一國政治中心,資源吸附能力特別強,因此能夠支撐起這麼多人口,至於因為資源過度汲取(包括水資源等)而形成的環京津貧困帶,以及生活於這貧困帶上的數百萬貧困人口,卻為社會所忽視。
2、中西部地區人口密度高,則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長的原因。例如山東人口密度579人/平方公里,河南553人/平方公里,湖北325人/平方公里,湖南304人/平方公里,四川172人/平方公里。安徽429人/平方公里。這類地區的經濟輻射能力與資源吸附能力遠比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與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差,人口與資源的關係相對緊張,本地能夠吸納的勞動力有限,人口外流現象突出,湖南四川人多到廣東打工,安徽保姆聞名中國。河南省則因為生態災難頻發,人口外溢,遍及中國北部省份陝西、青海、甘肅、新疆。在那些地方,據說滿街都能聽到河南口音,大都是歷年陸續逃荒而去者。媒體將其稱之為「生態難民」。
3、人口密度低的西北五省。西北五省地理與氣候條件均很惡劣,經濟不發達,生態脆弱,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過度開發,導致生態迅速惡化,無法支撐本地人口。比如寧夏人口密度85人/平方公里,甘肅57人/平方公里,內蒙古20人/平方公里,青海7.2人/平方公里。儘管人口密度已經相當低,但由於地理條件、資源、氣候等各方面限制,其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極限。這些地區包含號稱「中華水塔」的青海三江源地區(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黃河成河的甘南高原。早在十多年前,這些地區因過度開發而缺水,內蒙古草原也迅速沙化。潘岳在2005年就透露:中國已有1.86億生態難民,主要來自於中國西北各省區。
往外移民有多難?只要看看甘肅民勤縣政府網站上一封群眾來信就知道,這位號稱「被遺忘的生態難民」張志德在2012年3月5日給政府的信中說,由於他家不在政府劃定的搬遷戶之列,留在難以為生的勤鋒農場艱難度日,希望能夠給他們一個遷出的機會。但民勤縣政府卻無法滿足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