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出國熱」悄悄演變成了「移民潮」。近年來,移民成了熱門話題,留學移民、工作移民、技術移民、投資移民……有人說,移民意味著對「討罪受」的生活方式的放棄、對更「優越」生活品質的追求。隨著移民渠道的多元化,人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說起留學移民,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一句話頗讓人感慨,他認為:「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滿意國內應試教育。雖然孩子年齡過小外出留學也有風險,但他們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觀點是否偏激。但這大潮下暴露出來的多方問題值得我們去認真思索
日前,記者走訪了已移民海外又回國工作的「海歸」,又通過skype視頻連線了幾位在大洋彼岸生活的「優越」分子。他們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碰撞下求生存的人們,他們有追求,也有放棄,在不斷索取之後又反覆品嚐不得不有所放棄的困惑與無奈。通過他們的口述,你能瞭解和感知真實的移民生活……
或要感謝「八十年代新一輩」
坐在眼前的這位美女名叫石玨,她十分風趣健談,看上去像是「八五後」,但她自己卻不隱晦自己的實際年齡,她是1979年出生的,是個「准八零後」。用她的話說,是在西方留學的經歷讓她擁有了一個年輕的心態,這才是她永葆青春和美貌的「秘訣」。
石玨大學畢業後曾在國內當過英語老師,後留學法國學習教育學,之後移民加拿大。現在北京某移民中介公司任諮詢顧問。她對於在歐洲留學的最大感慨是,和國內的孩子們相比,「那裡的孩子們真是幸福啊!「沒有繁重的課業負擔,下午3點鐘下課,踢球、玩耍,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做的數學題竟然還是「3+4、5+7、8+5」,可是人家的孩子長大了一樣很優秀,動手能力特強。這一點給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石玨回憶她觀摩法國小學課堂的經歷。那是一堂作文課,老師沒有在黑板上給孩子們出啥作文題,卻發給每個孩子一個很簡單的小機械,讓他們拆開再裝上,然後默寫拆裝的步驟並總結心得。整堂課上沒有一個孩子冥思苦想,或是啃鉛筆頭髮呆,有的則是快樂的歡聲笑語。
石玨從事了多年的移民顧問工作,她表示「特理解現在家長們的心情」,那就是決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飽受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的折磨了。在國外,孩子們都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發展的。她說起自己在國內讀書的小侄女,上學前可活潑了,愛說愛動還跟大人鬥嘴,可如今某重點高中,像是換了個人,整日忙於應付升學和考試,鼻樑上架著眼睛,眼睛直直的,小臉蠟黃,身體瘦得像竹竿……
「趕快移民吧!現在的二代移民都生活得特快樂!」石玨嘻嘻哈哈地笑著說,這恐怕要感謝他們的父母20年前的「八十年代新一輩」。是他們勇敢的闖蕩,才為下一代闖出了一片幸福天地。「她介紹了幾位圈子內的」一代移民,記者通過skype連線採訪了他們。
他們曾經是一代人當中的佼佼者。在上世紀的最後那十幾年,他們懷揣著國內各大名校的文憑,又憑著出色的託福、GRE成績,漂洋過海去「鍍金」。他們曾是壯懷激烈的一代人,以「時代弄潮兒」自居,對國內平凡、穩定、體面的「體制內」生活不屑一顧,而去追求大洋彼岸那種「打嗝都帶巧克力味兒」的生活方式。在他們心中,北美是放飛夢想和捕捉希望的新大陸,那裡不僅有美元、西餐和迪斯科,還有高速公路、摩天大樓、曼哈頓,哈佛、耶魯、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等世界頂尖的高等學府早已取代了北大和清華……
時光如水,光陰如梭。20年前,他們唱著「金梭銀梭」、「再過20年我們來相會」告別故鄉,踏上美國的土地;20年後的今天,當他們的子女也正步入豆蔻花季,人到中年的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生活得如何?他們當初的理想成為現實了嗎?他們的人生經歷迥異,或已移民加入美國國籍,或仍在為得不到綠卡而惶惶不可終日;或事業有成,或一事無成;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已為人父母。他們面前的道路依然漫長……
自慚形穢的美國教授
劉旭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1994年赴美,獲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已加入美國籍,如今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任終身教授。
劉旭的家鄉在河北省邢臺的農村地區。在家鄉人眼裡,劉旭真不愧是山雞裡的金鳳凰。在他們的想像當中,能在美國當教授的人,一定是呼風喚雨,過著天堂般的日子。然而,他們失望了。在劉旭的口述當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今年初,他接待了一位光腚時的發小。這位發小如今已自當老闆,在家鄉開了一家陶瓷公司。然而,一夜暴富的發小還不滿足,他查閱了美國移民政策,根據其EB-5投資移民項目,投資50萬美元,創造10個就業機會,不需要英語考試,不需要等待,就可移民美國。他以50萬美元投入位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石油開採項目,於是,全家獲得了美國綠卡。
當「一步登天」的發小神氣活現地出現在劉旭面前時,竟讓身為教授的他自慚形穢。「兄弟我現在是美國人了!」發小爽朗地說。按照家鄉的習俗,劉旭作為地主少不了請發小到當地的中餐館搓一頓,席間,發小喝了點酒,便吹噓他日日如何揮金如土,如何掙大錢,他在家鄉的廠區如何氣派等等。飯後,發小提出要去劉旭辦公室參觀一下。劉旭起初揶揄著說辦公室寒酸得很,不便接待,但架不住發小一再堅持,便帶他步行前往。一路上,發小還哥長哥短地誇劉旭做人低調,一定是真人不露相,還阿諛著提出邀請劉旭回鄉講學、當客座教授等等。等進了劉旭的辦公室才發現,原來那只是個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裡面雜亂地擺放著電腦和資料,連張沙發都沒有,顯得十分寒酸。發小在辦公室裡坐了會,幾次欲言又止,弄得氣氛很尷尬。臨別時,劉旭再三相送,均被婉言謝絕,弄得劉旭好不自在。之後,發小再也沒聯繫過。
說到這兒,劉旭有些激動了,他對說,在美國當教授,是很務實的,不是為了虛榮,更不是為了汽車洋房,而是為了真正地做學問。「這就是文化方面的差異!」劉旭稍平靜了一會繼續說。他認為,中國人就是太浮躁、太講究表面文章,而美國人則完全相反,他們整日忙於研究學問。到美國這麼多年,很少看到美國人請客送禮講排場。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人能夠掌握核心技術,做出世界上最好的iPad電腦、iPhone手機、最好的汽車,而中國人只能幹來料加工,充當世界工廠。
劉旭承認自己的說法有些過激,但他同時直言,他瞧不起那些掛著「美國某某大學客座教授」的頭銜,整日遊走於國內各大學之間,以辦講座為名大把撈錢的人。他認為,這些人都是在美國「混」夠了,又回去忽悠同胞。
犧牲自我的家庭主婦
劉旭的愛人孫晶還是很為丈夫感到驕傲的。她感謝丈夫的勤勤懇懇和在大學裡的優異表現,使他們一家在美國獲得了穩定的經濟來源和安逸的生活,過得很踏實。去年,他們按揭購買的大house已經償還了全部貸款。家裡有房有車有綠地,是名副其實的中產階級。
作為家庭主婦,畢業於北大的孫晶徹底犧牲了事業,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同時更關心孩子的成長和未來。他們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大女兒生於1995年,也就是他們到美國的第二年。那時,他們還都是學生。如今,大女兒已經讀高二,也許是繼承了父親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她的數學成績極佳,在校內的歷次數學競賽中均拔得頭籌,還多次到首都華盛頓參加全國性的數學競賽,均名列前茅。小女兒生於2003年,生性淘氣活潑,但思維富有創造性,這表現在愛畫畫,勤動手,但功課不是很好。儘管如此,孫晶還是驕傲地說:「中國孩子的數學,不好也好!」但唯一令孫晶隱隱不悅的是,兩個女兒的漢語都很差,只能簡單聽說,而用漢語讀寫根本不行,這一點令作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她感到非常遺憾。
中國人都有名校情結,他們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上哈佛、耶魯、麻省理工這樣的頂尖名校,因此在功課上對孩子抓得格外嚴,只要孩子能考上名校,花再多的錢也願意。而美國人則隨意得多,他們擇校的原則往往是「離家近」。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美國社會其實並不另眼相看,美國孩子一畢業就憑藉管理方面的才幹進入管理層,薪水待遇也高一大截。而中國家庭的孩子,天生內向,甚至哈佛畢業也未必找得到工作。
「在美國,每個孩子都有權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成長道路,這與我們小時候在國內所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孫晶深有感觸地說,美國人很願意瞭解和接受別人的文化,心寬,因為美國從來就是個各種膚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的。但中國人有些思想深處的東西是根深蒂固的,要想真正融入美國社會還需幾代人。
「其實,對於兩個女兒來說,她們就是美國人,那就是她們的生活和表達方式。」孫晶不無驕傲地說。
「吃軟飯」的留美博士
如果讀完了劉旭和孫晶夫婦的故事,就認為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都能過得體面和富足,那就錯了。他們當中其實不乏壯志難酬、默默無聞的平庸者。
45歲的黎剛於1997年赴美,攻讀了數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來到紐約,在美國某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薪水頗豐。但好景不長,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後,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黎剛的好運也隨之結束。失業後,雖經多方努力,但他再也沒能找到工作。其中有美國經濟不景氣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他好面子,不願幹基層工作,而他所攻讀的數學專業在實際工作當中又很少派得上用場。隨著年紀增長,黎剛在人才市場上越來越找不到位置,最終,他索性放棄了,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和妻子生了兩個女兒。好在當護士的妻子是個善良的中國女人,一個人的雖然工資微薄,但省吃儉用也能養活一家人。
「起初,日子是真的難熬啊!」黎剛回憶道,「我一個大男人,整天憋在家裡,靠妻子養活,這用咱中國人的話說,叫做「吃軟飯」。後來,隨著兩個女兒出世,黎剛也就慢慢適應了家庭婦男的生活,孩子小,總得有人帶啊。黎剛逐漸從自責的心態中解脫出來,重新發現了自我的價值,生活似乎可以重拾歡樂了!
婦唱夫隨的經濟適用男
劉書在國內時曾經有過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在國內時,他是工科碩士,1999年前後他曾在IBM公司當工程師,月薪為稅後8000元,還經常到美國出差。但如今,這一切的輝煌只能成為他閑暇時的回憶和慰藉了。他起初根本沒有到國外生活的打算,但2000年,他新婚的妻子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的楊清成功地申請到加拿大某大學醫科的獎學金,他也只能婦唱夫隨,辭掉工作,辦了個陪讀與妻子一同來到美國。原打算到加拿大後憑著在IBM工作的背景再找份工作,可到了加拿大才發現,妻子讀書的那個位於魁北克省的小城市,實在偏僻得很,而且人口稀少。那裡別說找個大公司上班了,就連找個中餐館打黑工刷盤子都找不著。
都說加拿大是實現夢想、造就人才的地方,可劉書滿心的抱負到了加拿大卻無用武之地,於是當起了家庭婦男,白天洗衣做飯,晚上摟著妻子纏綿,天天如此。很快,妻子懷孕了、分娩了,他也就死心塌地地守在家裡當經濟適用男。兩個孩子都是男孩,漸漸長大了,經常打架,不光自己打,還跟鄰居家的孩子打,給賦閑的劉書惹了不少麻煩,也帶來了不少樂趣……
不過,妻子的事業倒是如日中天。妻子讀書的天分很高,不僅攻讀了醫科博士,還拿到了醫師執照,如今年薪達20萬加元,一家人住洋樓,開豪車,過著幸福的生活……
来源:中華工商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