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將在11月8日召開,引發全球矚目。
此次會議之所以倍受關注,蓋源於以下幾點因素:其一,中國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在美國去槓桿化、歐洲陷入漫長債務危機的背景下,中國7%以上的增長堪稱世界經濟的希望之火;其二,十八大之前中國經歷了重慶唱紅打黑的「折騰」,社會認知出現分歧,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向需要進一步的「頂層設計」;其三,經歷了過去十年「超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已經面臨投資率高達50%、基尼係數突破0.5、環境污染與食品安全失控、腐敗氾濫等一系列瓶頸因素的制約。吳敬璉先生警告說:中國的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已經幾乎到了臨界點。忠言逆耳利於行。新一屆政府能否對形勢做出準確判斷,並重啟改革進程,攸關下一個十年的社會穩定。
新階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標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所謂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主要是實現兩個轉變:從製造向創新轉型,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
過去十年,中國充分享受了「入世」紅利,「中國製造」的全球市場份額從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難以擺脫「低價格、低成本、低質量」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不能一味抱怨企業不爭氣,而要反思制度環境。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動物,企業行為取決於制度環境的導向。而現有的制度環境存在諸多不利於創新的「負向激勵」:1)知識產權保護不力;2)央企靠行政壟斷做大做強,市場經濟的「費厄潑賴」難以保障;3)土地、資金、勞動力、環境等主要生產要素價格被顯著扭曲,致使企業可以靠「扭曲的成本優勢」賺取利潤、獲得生存空間;4)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和審批權,尋租成為企業最快捷的「商業模式」;5)由於法治尚不完善,再加上企業家尋租成為常態,這導致企業家安全感缺失,重慶打黑更是充分彰顯了企業家在公權力面前的脆弱性。於是乎,富人移民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花錢消費其實是人的動物本能,無需刺激,關鍵是有沒有能力消費。眼下中國儲蓄率升至50%的歷史高位,除了企業儲蓄與政府儲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費的安全感亦是關鍵原因:首先,雖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長,但在經濟增長「蛋糕」中所佔的份額不斷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佔國民總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間下降了12個百分點。其次,由於長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財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戰。2004-2011年中國一年期銀行存款實際利率平均為-0.3%,按照目前超過30萬億的居民存款規模,每年損失即高達1千億。再次,由於中國股市目前仍然是財富掠奪而非價值創造為主的市場,居民難以通過股權投資分享經濟的成長性。第四,房價高企,嚴重透支居民未來20年收入,導致「中產階級貧困化」的奇怪現象。最後,中國在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的發展滯後和歷史欠賬,導致居民嚴重缺乏安全感。
理解了上述經濟轉型的「癥結」所在,就不難給出十八大之後的「改革任務清單」:
1.利率市場化
市場經濟的本質,在於以價格槓桿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利率就是資金的價格。在現行的利率管制下,一方面貸款利率被壓低,刺激了對貸款的過度需求,鼓勵了過度投資的傾向;另一方面,由於利率不能反映供求關係,大量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刺激了地下高利貸的蔓延,威脅到金融穩定。此外,利率的管制也不利於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本質上是居民(存款人)對企業部門(貸款人)的補貼。目前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時機已經成熟,並不存在實質性障礙。
2.減稅
根據福布斯的研究,中國稅負痛苦指數全球排名第二。財政收入佔GDP比例從1978年31%下降到90年代中期10%的水平,近些年又回升到的20%的水平。膨脹的三公經費、年底的財政突擊花錢引發輿論鞭笞。由於掌握了大量經濟資源,地方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涉足不斷深入,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政府立即、大幅度減稅不僅必要,而且可能。根據經濟學上著名的「拉弗曲線」,在稅負過高的情況下,減稅可以刺激經濟活動、擴大稅基,甚至可能出現減稅帶來稅收增長的「官民雙贏」局面。
3.開徵遺產與贈與稅
市場經濟的競爭,必然會帶來貧富差距。但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合法致富,而非靠尋租致富。否則,仇富幾乎等同於「仇腐」。第二,對貧富差距必須有適當的糾偏機制,特別是遺產稅。當前中國貧富差距已經過於懸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把財富轉移給子女。開徵遺產稅,縮小貧富差距,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舉措。
4. 打破央企壟斷
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天敵。雖然中國在2008年就實施了《反壟斷法》,但在打破央企壟斷方面卻未能取得任何進展。雖然2011年發改委曾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寬頻接入問題進行反壟斷調查,但亦無下文。其實,央企壟斷的本質是進入壁壘的行政限制。雖然國務院先後出臺了打破央企壟斷的36條、新36條,但民企投資的「玻璃門」依舊。打破央企壟斷,消除所有制歧視,是建設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
5.央企改革
在上一輪的國企改革中,藉助股份制、上市等步驟,國企實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虧損大戶變成了如今的盈利大戶。但是,研究表明,國企的利潤很大程度上來自國企在土地、貸款、補貼等方面的優勢地位。如果剔除這些因素,很多國企將轉為虧損。下一輪的國企改革應著力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國企必須退出房地產等競爭性領域;第二,必須落實「政企分開」。特別是,黨的組織部門應放棄對國企管理層的任命權,還權於董事會,取消國企領導的行政級別,逐步實現國企管理層的職業化和市場化;第三,遏制國企腐敗和高福利。中石化前董事長陳同海日均消費4萬元、中石化天價吊燈、中石化廣東茅台事件,揭示了國企腐敗的觸目驚心。 2008年壟斷行業員工只佔全國就業人群的8%,而工資卻佔全國工資總額的50%。根據《南方週末》的調查,過去20個月時間裏,太原這個中國最重要能源城市開工的「集資建房」,佔到其保障房套數的60%以上,是太原2011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的2倍以上。這是一種嚴重的集體腐敗。遏制央企腐敗的出路在於央企去行政化、破除壟斷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6.以央企利潤彌補養老金欠賬
根據研究報告《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的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 .3萬億元。在人口老齡化壓力增大的今天,如何彌補養老金欠賬,已成為現實的挑戰。幸運的是,中國央企的利潤和股權價值可以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國家應利用目前央企良好的財務狀況,將央企利潤主要用於彌補養老金空帳,並逐步把央企股份減持變現投入到養老金。如此一來可以一箭雙鵰:既解決了養老金來源,又實現了央企的逐步退出。
7.廢除IPO審批制
儘管出發點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但過去20年的實踐表明,IPO審批制不僅沒有發揮保護投資者的作用,而且導致了供求關係扭曲、尋租盛行、上市公司行為短期化等一系列痼疾,可謂證券市場亂象之源。吳敬璉先生批評中國股市還處在強盜貴族時代,這是很深刻的。上市本應是企業的基本融資權利,現在卻演化成了特權,扭曲了資源配置。要讓創業板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惟有廢除IPO審批制,還選擇權於市場,同時證監會必須回歸「抓壞人」的監管主業。
8.允許民營資本開辦銀行
中國仍然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市場,間接融資所佔比重高達78%。金融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血液,其核心功能是優化資源配置。但由於目前銀行以國有資本為絕對主導且新設銀行審批困難,導致銀行業出現了「准壟斷」格局,以致於「利潤高得不好意思」(民生銀行行長語)、「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溫總理語)。可以說,金融體系功能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異化,成為實體經濟的沈重包袱。民生銀行、浙江泰隆銀行等民營銀行的表現證明,以風險為藉口阻止民營資本開辦銀行是站不住腳的。國家應允許民營資本開辦銀行,既可促進銀行業的競爭,也可以實現銀行體系的多層次化,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
9.鼓勵居民境外投資
中國房價、股市等長期處於泡沫化狀態,重要原因在於貨幣超發和資本賬戶管制。大量資金需要尋求投資出路,但又只能侷限於國內。這使得居民財富保值增值變的非常困難。與此同時,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只能購買美國國債等低收益資產,機會成本巨大。國家應放寬居民海外投資限制,可以一箭三雕:減緩國內的資產價格泡沫和金融風險積聚;實現居民財富的多樣化配置和有效保值;減少外匯儲備,促進全球經濟再平衡。
10.知識產權保護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企業普遍處於學習和模仿的階段,較弱的知識產權保護在客觀上加快了中國企業的成長。但如今,創新和轉型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主要瓶頸,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嚴重削弱了企業從事研發和創新活動的激勵。保護知識產權,已不再是僅僅保護跨國公司的利益,而是要保護中國企業的創新之路。
11.地方政府退出經濟領域
由於GDP至上的發展思路,地方政府日益「公司化」,熱衷於招商引資,大搞基礎設施,甚至涉足PE等領域。地方政府過度涉足經濟活動,不僅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也易誘發嚴重的腐敗行為。此外,也導致地方政府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願意嚴格執法,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有,地方政府的拆遷和征地,已經成為諸多群體性事件的源頭。中央亟需進行頂層設計,嚴格界定地方政府的權力邊界,防止地方政府公司化愈演愈烈。
12.財政民主化
近年來,在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土地財政現象日益突出。2010年土地出讓金收入高達2.9萬億。地方政府掌握了驚人的財務資源。在當前人大制衡虛化、地方財政不透明的背景下,地方財政存在極大的腐敗和浪費風險:三公經費、官員腐敗、形象工程問題日益突出。在缺乏制衡與透明度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收入永遠處於飢渴狀態,甚至在「四萬億」刺激計畫後出現了普遍的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只有對財政支出實行徹底的陽光化,接受納稅人的監督,才是確保財政資源使用的正當性與高效率的根本出路。
13.環境保護
在GDP崇拜的推動下,環境保護執法被不斷邊緣化。中國製造業迅速崛起的背後,是驚人的環境污染。根據世界銀行2007年發布的《中國的污染成本》報告,水和空氣污染的成本高達GDP的5.8%。但是,由於經濟增長的好處在即期而污染成本在遠期,我們很容易陷入經濟奇蹟的幻覺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污染引發的疾病已經日益顯現,如不及時改善環保執法,勢必引發更多的社會矛盾,甚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誘發因素,對此必須有足夠的危機感。
14.抓貪官壓房價
近年來,房價的飆升引發公眾強烈不滿,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甚至超過20倍。房價居高不下的背後,是「房叔」的崛起:番禺城管局政委蔡彬僅為一處級「小吏」,擁有21套房產;「土地奶奶」羅亞平擁有27套房子,山西蒲縣煤炭局長郝鵬俊有36處,其中35處在北京;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處長陶建國29套房產;浦東新區副區長康慧軍14套房產。貪官,才是最大的「剛性需求」。雖然短期內房地產存在空置率高的現象,但由於少數人已極低成本控制了大量房源。結果,對普通民眾而言,房地產依然供不應求,房價調控屢屢成為「空調」。要想真正實現房價的合理回歸,加大反腐力度並將貪官的房產進行拍賣,當屬有效的方法。
15.城市化
中國經濟如何尋求新的增長動力,將是新一屆政府必須直面的課題:2012年前三季度,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是-5.5%,歐美市場的需求明顯復甦仍需時日;中國自身高達50%的投資率,宣告過去政府主導大搞基礎設施投資的時代迫近尾聲;消費需求啟動有賴於艱難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一步的城市化被寄望為下一輪增長的引擎。從目前中國城市化率仍然較低(不到50%)來看,城市化潛力巨大。但是,城市化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啟動戶籍、教育、醫療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棘手的難題。
16.撤銷發改委
市場經濟的精髓在於,各個市場主體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開展有效的競爭和創新。政府的存在價值,主要體現為「市場經濟的守夜人」,即公平競爭規則的維護者。政府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更不能干預企業的微觀經濟行為,否則帶來的只能是扭曲和尋租。目前的發改委,主要職能已經蛻化化「審批」,與當年的計委神似,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格格不入。要想在下一個十年取得體制改革的突破,一個可行的做法是撤銷發改委,恢復當年的體改委,專門致力於體制改革的方案設計。
17.司法獨立
吳敬璉教授警告說,市場經濟也有好壞之分,好的市場經濟只能是法治的市場經濟。沒有法治,遲早會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泥沼。現階段,由於政府過度涉足經濟活動,加上司法體系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導致選擇性執法和彈性執法現象突出。其結果是,民眾對司法體系缺乏信任,屢屢將問題訴諸於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社會穩定堪憂。要加強司法獨立,首先要建立違憲審查機制,把樹立憲法的尊嚴作為起點。同時,要實現司法體繫在財務和人事上的相對獨立,這是獨立司法的必要基礎。
18.政府「瘦身、放權、讓利」
目前,政府規模太大、權力太大、控制的資源太多,這將逐漸扼殺市場經濟的活力。各類領域的改革,都基本可以歸結為政府要「瘦身、放權、讓利」。最近,國務院公布了關於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並指出:1)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政府都要退出;2)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設前置審批。期盼新版「兩個凡是」照耀下一個十年的改革之路。
改革知易行難。改革之路,將遭遇諸多敵人:葉公好龍、皇帝的新衣、擊鼓傳花、囚徒困境、民粹主義、既得利益、好好先生。要突破層層障礙,通過改革來釋放新的增長動力,領導者必須具備強烈的危機感、歷史的責任感、強大的意志力和自我犧牲精神。如果下一個十年能成為改革的十年,中國應能順利駛過「歷史的三峽」,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躋身世界發達國家之列。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