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居民儲蓄率達52%,為世界最高。人均儲蓄超過1萬元。有中國專家認為,儲蓄率過高導致國內消費動力不足,阻礙經濟增長。
中國官方人民網11月21日報導,中國居民的高儲蓄率普遍被認為是導致國內消費動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中國目前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雙重挑戰之際,提振內需、擴大消費已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有專家認為,應當逐步降低當前過高的儲蓄率,提高居民的生活保障,使他們敢於消費、主動消費,從而加速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和推動經濟轉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不久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儲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儲蓄率更高達52%,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則僅為19.7%。到2009年,中國儲蓄餘額已突破18萬億元,為世界第一,人均儲蓄額超過1萬元。對此,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經濟中儲蓄和投資結構已嚴重失衡。中國高達52%的儲蓄率,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報導援引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就中國儲蓄率高的原因分析說,第一,儲蓄跟文化有關。亞洲國家的儲蓄率都明顯高於西方國家;第二,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很多人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未來不時之需,比如用來解決失業、醫療等方面的問題;第三,中國的消費金融不發達,可能要攢二三十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如果消費金融很發達,可用信貸方式買房,就可以降低儲蓄率。
曾剛認為,過高的儲蓄率對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儲蓄率過高導致消費不足。消費不夠,不足以消化產能,企業的利潤就很難保障。但儲蓄率過低可能會導致消費過度膨脹。所以,儲蓄率應當保持在合理、適度的水平。曾剛提議,為了使總需求結構變得更加優化,中國要更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失業救濟等一系列的保障,使人們未來的不確定性降低。此外,要適度發展消費信貸,優化消費的環境和消費金融的環境,這樣才有利於中國降低儲蓄率,優化經濟結構。
對此,旅美中國學者程曉農表示,中國政府多年來提高內需的努力迄今沒有效果:
「簡單來講,中國的儲蓄並不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的狀態,而是多少帶有一種強制性的色彩,因為多數居民缺少必要的社會保障。比方講,像醫療保險、還有養老等等,都不是很可靠,那麼對佔人口多數的農民和農民工來講,他們就沒有這些社會保障服務,所以他們如果有一點錢,他們就會存起來。那麼另一方面呢,現在這個教育的產業化、住宅的泡沫,都導致了很多人城市家庭有嚴重的開支負擔。比方講,如果家裡有一個上中學的孩子,家長就得考慮,是不是存錢送孩子出國留學,因為在中國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或者考慮是不是存錢給孩子買房子,不然孩子結不了婚。而這些房子動輒就幾百萬,而家長得存一輩子錢。」
人民網的報導說,與儲蓄率居高不下相反的是,中國居民的消費意願卻在減弱。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高達近86%的城鎮居民傾向於儲蓄,只有大約14%的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對此,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長時期過度儲蓄和消費不足的不平衡狀態,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阻礙。
就中國目前的高儲蓄率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阻力的原因,旅美中國學者冉伯恭教授解釋說:
「中國銀行大多都是國家銀行,而這些國家銀行一般都把大量老百姓以很低利息儲蓄起來資金錢借給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銀行借款比私人企業便宜很多。而有的國營企業效率比較高,而有的國營企業效率比較差。相對來說,國家銀行給私人企業借錢就比較少,私人企業向國家借錢就比較困難, 沒法跟國營企業來競爭。而中國經濟發展,私營企業這個版塊的效率是最高的。中國這些年來的快速經濟發展,私人企業貢獻很大。因此,如果私人企業借錢困難,經濟發展就受限制。」
針對如何促進老百姓消費,提高內需這個問題,人民網的報導還援引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建議說,中國除設法降低居民的儲蓄外,還應該降低企業和政府的儲蓄率,包括:第一,降低並消除能源及其他資源、土地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提高環保收費;第二,通過加大政府在社保、醫療衛生和教育領域的支出,擴大國企分紅比例,加大對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將部分國企股份注入社保基金;第三,發展金融機構,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幫助企業更好地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第四,對稅收和公共財政體系進行改革,將地方政府的工作重點從投資和土地出讓轉變到提供公共服務上來。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