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羅老號29日第3次發射任務取消。〔圖/翻攝自網路〕
歷經多次延宕,南韓運載火箭-韓國太空發射器一號(又稱「羅老一號」)29日仍舊因技術問題取消發射。不論對南韓的太空計畫發展或是民心士氣而言都是項瀋重打擊。儘管歷經多次失敗,不過韓國政府仍一再堅持發展太空計畫,也是基於多方面考量。
首先,是制天權的獲取。萊特兄弟在1903年發明飛機,將人類帶向三度空間的作戰模式、蘇聯在1957年將首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進一步標誌著人類的戰略空疆由天空向外太空延伸。隨著近年來太空科技的不斷突飛猛進,「制天權」的概念也因而應運而生。
由於C4ISR系統在現代化戰爭中扮演的關鍵作用,使得未來戰爭的打擊重心由前線轉向攻擊敵方的C4ISR系統。而太空系統為C4ISR重要的支援與運行基礎,無論是監視、戰場偵察、定位導航、戰場評估都要倚靠衛星等太空系統協助。因此,在現代化戰爭中,奪取制天權為打贏資訊化戰爭的基本要素。對於現代化軍隊而言,爭奪制天權更甚於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與制電磁權的奪取。
正因為制天權是如此地重要,日本、印度、中國大陸等亞洲主要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加強對太空計畫的投資。在上個世紀末,南韓發表《戰略空軍建設發展規劃》,其規劃核心是將其空軍打造為一支航空與太空一體化部隊。
依據此一規劃構想,首先將在2015年之前建立「太空作戰基礎體系」,接著為太空作戰能力的建構。透過組建太空作戰部隊,負責對南韓軍事衛星進行管理,併進一步建立飛彈預警系統,以因應北韓的飛彈威脅。
其次,太空計畫能創造龐大商機與就業機會。目前南韓的衛星和火箭研製機構主要為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韓國科學技術院、電子通信研究院和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參與航太計畫的民間企業,包括韓國航太、現代電子、韓國電信公司、大韓航空公司、大康公司和金星資訊等10多家韓國指標性企業。
據韓國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一份有關韓國宇宙開發的報告顯示,羅老號發射成功將為韓國各相關產業帶來約2萬億韓元(約新台幣536億元)的經濟效益。
第三、降低對美國的依賴。近年來,隨著南韓自主國防力量的提升、美國國力的式微、韓國反美情緒不時高漲等諸多因素,使得美韓同盟關係並不如美日同盟關係般穩固。正因為如此,美國同意在2015年底時,將朝鮮半島的戰時作戰指揮權交還給南韓軍方。
由於南韓方面普遍地認為,在美軍移交戰時作戰指揮權的同時,也將對駐韓美軍有所調整。因此,有必要藉由太空計畫進一步地增強偵察、監視、 預警等能力,以因應充滿不確定性的東北亞局勢。
最後,藉機發展長程飛彈。為了防止東北亞戰略平衡遭破壞,美國一直嚴格限制南韓的地對地飛彈射程,最初限制為最長射程180公里(因為這是平壤與兩韓邊界距離),1979年放寬為300公里,直到今年10月才放寬至800公里;不過北韓飛彈發展卻毫無限制,使得南韓方面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雖然南韓將太空計畫定位為「和平用途」,不過由於民用與軍用太空科技的界線日趨模糊,兩者之間可以輕易轉換,探空火箭的技術可以用作為發展彈道飛彈的用途上,所以韓國政府希望透過研發羅老號發展其火箭技術,從而推動其彈道飛彈技術的提升。
防範北韓挑釁是南韓發展太空計畫一大主因。〔圖/法新社〕
儘管韓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消費型電子產品大國,但是太空技術仍較為薄弱,缺乏相關性技術,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只好尋求俄羅斯的技術協助。南韓在2005年與俄國簽訂航太合作議定書,斥資2800萬美元由俄羅斯代為培訓太空人。2008年4月,首位韓國女太空人李素妍搭乘俄羅斯聯合號火箭進入太空。
原標題:羅老號屢屢發射失敗 韓國為何仍執意發展太空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