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HSBC)出售所持中國平安保險(Ping An Insurance) 94億美元股份的計畫可能會泡湯。即便按照中國商業交易那難以捉摸的標準來衡量,這裡面的波折也顯得過於複雜了。
然而,讓這宗售股交易產生變數的根本原因可能相當簡單。按照中國內地和香港銀行家的說法,最為可信的解釋是某位中國高官改變了主意。
去年12月初,有關方面宣布,泰國主營農業的集團企業——正大集團(CP Group)將從匯豐手裡買下這些平安股份(佔平安全部股份的15.6%)。觀察家們對此頗感吃驚,因為他們注意到,這些股份的作價甚至高於正大的淨資產。
然而,當匯豐表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將提供融資時,圍繞正大能否做成這筆交易產生的懷疑逐漸消散。作為一家人脈深厚的國有銀行,國開行參與進來說明這筆交易得到北京高層的支持。
但事情卻因中國財經雜誌「財新《新世紀》週刊」(Caixin Century Weekly)的一篇報導而變得複雜起來。《新世紀》週刊報導稱,就外界所認為的正大從匯豐手中收購的第一部分平安股份而言,真正的買家其實是幾位私人投資者。
報導稱,肖建華就是這幾位私人投資者之一。肖建華是一位非常低調的金融家,就連較為資深的中國銀行家,此前也很少聽說過他的名字。肖建華已通過其律師否認了報導中的相關內容。
熟悉國開行的人士表示,有關肖建華參與進來的報導,使得國開行就是否繼續向這筆交易提供貸款展開了內部調研。國開行得出的結論是這筆交易風險過大,因此決定叫停貸款,而這有可能讓匯豐出售手中剩餘平安股份的計畫落空。人們如今預期,由於資金已經缺位,中國保險業監管部門將否決這筆交易的最終部分(佔整個交易金額的近五分之四)。(編者按:據中國《新京報》報導,該報記者1月10日從中國保監會獲悉,中國平安12.32億H股股權交易申請已經過保監會的初審,並被要求補充提交相關材料。)
這段講述該交易如何開始告吹的故事,引出了一個重大問題:有關肖建平出現在幕後的報導,為何產生了如此致命的影響?
中國國內媒體報導給出的答案是,國開行擔心該交易的架構可能與中國保險業監管規定相衝突。中國保監會在2010年發布的規定寫明,投資者應使用自有資金、而不是銀行貸款來收購保險公司股份,而且不得委託第三方持有保險公司股份。
但這種解釋不太可能解開所有的疑問,因為該交易最初的架構方式本應以獲得保監會批准為前提。國開行的貸款構成了外部融資,而正大原本就很難靠自有資金收購上述平安股份。
正大已經表示,其融資安排是合法的。
銀行家們相信,匯豐當初宣布這筆交易,說明它肯定得到了關於監管部門將批准國開行貸款的有力保證。
一位駐北京的金融家表示:「政府叫停該交易必定有重要的理由。有人開始對該交易感到不安,因而改變了主意。」匯豐拒絕置評。
這筆交易中的兩家中國機構有著深厚的政治背景。
國開行是一家「政策性銀行」,肩負著發放貸款支持政府項目(尤其是基礎設施開發項目)的使命。然而,國開行正越來越多地從事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行業務,在行長陳元的領導下,它已發展為一家投資銀行。作為一名作風硬朗的「太子黨」,陳元在北京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平安則名義上是一家由私人部門股東控股的企業。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去年報導稱,截至2007年,中國總理溫家寶的家人持有價值逾20億美元的平安股份。
平安表示,這一報導存在「嚴重失實之處」。
就財新對肖建平在這筆交易中所扮演角色的報導而言,無論真相到底如何,它都讓人產生了這樣一種印象:該交易絕非那麼簡單;除了正大和匯豐,還有其他方面參與進來、並有望從中獲利。
駐香港的一位資深銀行家表示:「從一開始,這筆交易就很令人意外。沒有誰認為正大有能力將那些股份全數納入囊中。這看起來其實是國開行的交易。」
這提醒長期以來以自身熟知中國市場為傲的匯豐:在中國做生意存在難以看清、難以量化但非常現實的政治風險。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