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倡導者與中共新聞監管支持者在發行《南方週末》的公司總部外發生對峙(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新年伊始,中國自由派重鎮《南方週末》因一篇新年獻詞不同文本的製作背景而引發出新聞自由的爭論,成為新一年中國社會生活第一個指標性的重大事件,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南周事件」的分析評論。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南周》事件使人不明白之處,除了新年獻詞內容刪改之外,主要是十八大之後,一些蛛絲馬跡顯示,內地的氛圍朝著寬鬆方向發展,反而被譽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廣東省,卻刮起冷風,特別是習近平接任總書記後,首次離京到外地巡察,即南下廣東,走21年前鄧小平南巡推動改革開放的足跡,在巡察過程中,習近平表示除了堅持開放改革,‘還要有新開拓’,在這種情況下,《南周》的中國夢和憲政夢觸礁,不知道反映了什麼問題。」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由南方週末一群新聞工作者發出的呼籲,確實成為2013年新聞媒體領域中第一個公共事件,也將對習李體制下中國新一波的改革,產生很大的衝擊作用。」「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習近平剛剛走訪完深圳,汪洋剛剛到中央,胡春華剛剛接任廣東省委書記,可見並非是南方週末的記者挑戰中央,製造麻煩,而是持守新聞審查的‘篡改者’在麻痺中央領導的改革意志,以‘捧殺’的方式,遲緩改革的進行,尤其是廣東改革的深化。」「在中國,改革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答題。同樣,挺南周,就是挺改革,就是挺中國新聞自由的未來,這一點,也是沒有選擇的。」
香港《太陽報》「陽光華夏」的評論稱:「備受海內外關注的南周事件峰迴路轉,刊物照常出版,爭議暫時平息,表面上事情似乎已告一段落,實際上官媒矛盾還沒解決,」「可以說,南周事件不僅僅關乎新聞自由,也不僅僅關乎左右派之爭,而是中國社會和政治矛盾的一次大爆發,是關乎中國何去何從的一次重要事件。今次保守派與自由派傳媒壁壘分明,唇槍舌劍,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當下社會嚴重分化,矛盾已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這既是對‘和諧社會’的一大諷刺,也是對執政當局的一次警告。」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李平的評論稱:「《南周》、《新京報》的如常出版,實際上是對新聞審查制度的屈服,捍衛新聞工作者尊嚴的行動終究是功虧一簣。」「雖然《南周》、《新京報》的維權行動未盡如人意,但至少具雙重意義。一是以血淋淋的事實揭露中共新聞審查制度的嚴苛,令宣稱‘中國不存在所謂新聞審查制度,中國政府依法保護新聞自由’的中國外交部貽笑世界,令廣東省當局對新聞的事前審查有所放寬,這是體制內抗爭的成效。二是彰顯推動中國新聞自由的真正力量不在新聞界、不在中共高層,而是在民間。社會知名人士聲援《南周》、《新京報》,一開始就著眼於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並不認同‘黨管媒體’原則,而是要求習、李履行實施憲法的諾言,切實保障公民的權利。」
香港《明報》署名孫嘉業的評論稱:「在內地,一個‘夢’字引發了左右兩派新一輪的論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似乎並未成為內地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因為各方都在做自己的‘中國夢’。」「就以‘憲政’為例,新年伊始惹火的《南周》獻詞就標榜‘憲政夢’(被加上‘追夢’的導言,改成‘夢想’),《炎黃春秋》的新年獻詞亦以‘憲法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共識’為題,呼籲落實憲法,」「殊不知,左派早就提出‘憲法大還是改革大’的問題,打的也是維護憲法尊嚴的旗號,因為現行憲法在總綱中列明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右派要條文、左派要總綱’的‘維憲風潮’,不是簡單的黑色幽默,而是反映了中國目前自相矛盾、左右為難的政治現實,既錯綜複雜,又荒唐可笑。」
(原題目:挺《南周》,就是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