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圖)

作者:劉杉 發表:2013-01-28 12: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從1978年至今,中國經歷了年均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

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一直在探究,為什麼有的國家貧窮,有的國家富裕;為什麼有的國家經歷一段時間會從貧窮變得富裕,為什麼有的國家仍然貧窮。

答案很多,但經濟增速不同,是貧窮國家分化的根本原因。

地理位置、人口、氣候、資源稟賦、文化習俗,很多因素影響國家的財富積累,但即便要素稟賦相同,國家間仍有發展差距。保羅·羅默等宏觀經濟學家提出了內生增長理論,其改變新古典技術外生的假設,強調「觀念差距」, 「由技術差距而導致的生產率的差距,作為分化的生活水準的主要原因」。該理論強調技術外溢導致資本積累出現正外部效應,因而避免了資本回報遞減。

由此分析中國的高增長,不難看到,中國人模仿能力強,「干中學」加快了技術和知識外溢,進而促進了經濟持續增長。

然而中國經濟的高增長發生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之後,這不得不讓人想到制度對增長的影響。的確,在制度經濟學家看來,儘管窮國有巨大潛力追趕富國,但如果這些國家缺乏足夠的政治、法律和監管體系,這些優勢並不能對增長產生積極的結果。

現實情況是,在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改善,而城市則在產權明晰後,民間創業熱情才得以釋放。

在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表現了更為強勁的增長,這有資本積累的效應,更是中國獲取了全球化制度紅利的結果。正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並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和最大順差國。

制度和由此產生的經濟政策,造就了不同國傢俱有不同的增長結果。不過,經濟學家也認為,「許多國家沒有能夠發展起良好的政府治理,已經造就了通常是災難性的經濟和政治後果」。此話並非危言聳聽,對中國也具有警示作用。中國雖增長驚人,但政府主導增長已然導致分配失衡,並誘發因尋租而產生的政治風險。即便在經濟領域,行政手段對要素定價的扭曲,也是引發貿易失衡的重要原因。

什麼樣的週期

增長的確重要,高增長更是關鍵所在。

「更快、更高、更強」是耳熟能詳的奧林匹克精神,而在民族國家的財富競賽中,這個口號適用嗎?無疑,追求更快的增長,是每個國家的夢想,中國不僅在奧運會賽場體現了這個精神,更在經濟增長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就像人類運動潛力存在極限一樣,增長同樣受到挑戰。

對GDP過度追求,雖然促使總量不斷增長,但國內消費一再得到抑制,最終無法擺脫自身經濟失衡的結果。

在談論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時,西方學者常常從債務視角入手。他們從總需求與總供給恆等式推導出,一國的儲蓄與投資差額,加上財政收入與支出差額,等於淨出口。也可以說,左邊的債務差額等於右邊的經常賬戶差額。如果債務為正,經常賬戶順差;債務為負,經常賬戶逆差。中美兩國分別為全球最大順差國和逆差國,債務視角可以清晰解釋全球失衡原因。

遺憾的是,西方學者在建立正確分析框架後,卻因對中國經濟缺乏深刻認識而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西方學者認為,因為中國存在高儲蓄,即左邊等式為正,導致右邊經常賬戶出現順差。相對應的是,美國因為逆差,所以導致債務高居不下。

這個判斷解釋力不足的原因在於沒有清楚揭示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正確的邏輯應該是,美國過度消費,導致中國擴充產能,產生對美順差;美元回流美國,降低美國借貸成本,進一步刺激消費;跨國企業利用中國廉價資金再投資中國,進一步擴大中國出口產能,產生更多對美順差。數據顯示,中國超額外匯儲備主要發生在中國加入WTO之後,證明順差與外需擴張有關。相反,影響國內總需求的消費因中國自身份配失衡,實際游離於中美貿易和貨幣雙循環過程之外。

中美兩國雙循環結構若穩定,則確保兩國進而全球經濟穩定。但問題出現在,美國不斷印刷美元,導致美元氾濫,並刺激了過度消費;美國產業資本不斷投資中國,中國利用國際貿易制度,扭曲了要素價格,過度增加供給以迎合美國需求。可見,兩國失衡的原因在於美國過度消費和中國過度供給,金融衍生品氾濫導致的次貸危機其實僅僅是導火索而已。

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分工體系,最終促使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而解決危機靠短期刺激顯然無法實現,因而全球經濟再平衡就是必然的結果。

中國在再平衡中的角色就是改變經濟結構,因為外需下降在短期內無法逆轉,中國要消化過剩產能只能依靠擴大內需完成。顯然,這樣的過程是一個經濟長週期的調整,而絕非「四萬億」強心針可以解決問題。

7%的依據

長週期調整是去產能化過程,因而時間長久,且經濟增速必然下降。如果延續較高增長目標,既不現實,又容易促使政府利用刺激政策獲取短期收益,妨礙轉型。中國今年能夠實現7.5%增長目標,短期刺激導致的投資回升功不可沒,未來保持7%增速顯然不能再靠刺激政策。

10年經濟總量翻番的目標要求年均增長7%,按照指數式增長「七十法則」計算,以70除以經濟增速,即為實現總量翻番的時間。如果增長率為1%,則70年完成翻番;若增長率為7%,十年完成翻番。中國制定了十年翻番計畫, 7%就是年均增長率。由於2011年增長率為9.3%,2012年可以確保7.5%,未來八年接近7%增速,經濟總量即可完成翻一番。

目前中國城市化走了彎路,在城市土地面積擴張同時,並未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化,因而未來城市化仍有空間,戶籍及社保制度改革可以產生新的城市化紅利。同時,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城鎮化建設,將提供新的投資機會,而分配制度改革若能釋放消費潛能,則可促成建立穩定的需求結構。

因而,保持中速增長的必要前提是加快改革,盡快實現經濟轉型。無論是刺激消費還是啟動民間投資,都需改善政府治理,唯有放鬆行政管制,減少政府分配比例,才可能建立私人自主決定供需的市場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實現總產出擴張。

李克強稱改革是發展最大紅利,這是一個清醒的判斷,我們期待制度變遷產生對增長的溢出效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