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帶女兒去參加鋼琴考級,發現情形很有趣:大廳裡除了負責登記的女士是當地人,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通通一色中國人,恍惚間如同走進中國的某個藝術學校。
我女兒的鋼琴老師,其兒子Tony是個天賦極高的鋼琴天才,才14歲,已經在諸多國際、國內大賽上奪得第一名,前途不可限量!楊老師常常自豪地說起她兒子如何在比賽中拿獎,如何深得那些大評委的青睞,讓我也聽得熱血沸騰。而楊老師還常常提及一件事,說每次參加加拿大國內的預賽,參賽者大部分都是中國孩子,少有當地人。
有一位華人家長,家裡放著三臺鋼琴,因為有三個孩子。每天早上孩子們6點半起床,分頭練琴一個小時後吃早餐,然後去上學。當然,這也不是位普通家長,人家本來也是演奏家;孩子也不是普通孩子,早已被皇家音樂學院錄取。
有天賦的孩子走專業路線,這是再正常不過。但我知道絕大多數孩子並不見得有多少天賦,也不見得有多大興趣,卻都不約而同地學著鋼琴。屈指一算,我在多倫多拜訪過的華人家庭,只要家裡有孩子的,99%都擺著一臺YAMAHA鋼琴!當然孩子的程度參差不一,有剛起步的初學者,也有已經考過十級的小有成就者。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非學鋼琴不可呢?
我知道這個問題一問,肯定有人不以為然:誰說非學不可?沒人強迫你家孩子學啊。
沒人強迫,的確。是因為她長了一雙修長的手,不學琴太可惜?是因為我自己小時候沒有機會學,在她身上找補償?是因為羨慕那些深具音樂修養的人,想讓女兒從小就得到熏陶?是看著周圍大家都學,怕女兒不學將來被人笑話?還是女兒當初有興趣學,我們只不過是照顧她的興趣?我已經記不得最初是怎樣決定的,那時我還在國內,她父親先給她買了台電子鋼琴,覺得這玩意兒學起來會更有趣。然而根本找不到專門教電鋼的老師,只好還是找鋼琴老師。等我回來的時候,女兒跟著一位西人老師學了一年多,每天練15分鐘,三天打魚兩天撒網,完全沒有章法。於是我趕緊另外給她找了老師,就是這位很負責任的楊老師,至今已差不多三年。
和大多數孩子一樣,女兒曾經極度厭倦練琴,差不多已經放棄。然而死灰復燃,到底還是堅持了下來,電子鋼琴也被YAMAHA取代了。有時候想起來有些欣慰:至少她長大不會埋怨家長什麼也沒培養她吧?也有些茫然:她天天帶著ipod nano聽流行歌曲,從來不聽古典音樂,學鋼琴真的能影響她的藝術修養與藝術品位嗎?
回到那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非學鋼琴不可?
沒有啊,也有孩子學吉他,學小提琴,學琵琶……
但那天陪孩子參加鋼琴考試眼見的一幕牢牢地刻在了心裏:全部都是中國人!當然,我們也不過就在那裡呆了不到一個小時,這樣的結論也是以偏概全。肯定有非中國人,毫無疑問。
但是,同樣毫無疑問,我們真的把學鋼琴挺當回事兒。我們這一代,會彈鋼琴的沒幾個人;到了我們的下一代,不會彈鋼琴的沒幾個人。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藝術、體育特色,比如加拿大當地人從小就學Hockey, ski, skaing……但什麼時候起,鋼琴成了華人的藝術特色呢?我曾去過鼓浪嶼,參觀過島上的鋼琴博物館,那裡的鋼琴、那裡出來的鋼琴家都有不得了的傳奇故事,那個島被稱為鋼琴之島。但鋼琴到底是西洋音樂啊,什麼時候成了華人的當家寶貝呢?難道因為朗朗,中國成了鋼琴之國?
我以前不曉得通過鋼琴8級以上考試可以加分,現在曉得了,孩子學鋼琴算是有了一個現實目的;也許很多家長也正是因此才咬著牙讓孩子堅持下來。但有時看著女兒練琴的優美背影,想像她長大後會在自己的家擺上一臺鋼琴,想起來就彈彈,高山流水,自娛自樂,不為考試,不為顯擺,不為攀比,只為陶醉……這似乎是一個更讓人欣慰的理由。
想像得出來,將來在這里長大的華人第二代移民,除了他們的黃皮膚,還會有兩個典型特徵:一是他們都會說流利或不流利的中文,二是他們都會彈八級或十級的鋼琴。當然這沒有什麼不好,只是這兩個共同標誌實在太明顯了,使得他們在西人眼裡可能少了許多個體差異。偶爾冒出一位既不會講中文,也不會彈鋼琴的華人,當地人可能會問:你真的是中國人的後代嗎?